有個吃貨朋友,他常把娘惹菜形容為供桌上的祭祖菜。每回提議到娘惹餐廳吃飯,此人一定反對,理由是他家裡(包括不少北馬人家裡)一年到頭的祭祀節日裡,給祖先神明奉上的正是娘惹餐廳餐牌上的多道菜餚。“沒理由到餐廳吃祭祖菜”,他立場堅定。
ADVERTISEMENT
將娘惹菜比喻為祭祖菜聽似刻薄,但事實上娘惹家常菜比如炒沙葛、五香炸滷肉、豬肚白果湯、甲必丹咖哩雞等,早已走進千家百姓家裡,從功夫菜變成家常菜,也從餐桌昇華至供桌。無論是菜系的流傳,或菜餚的滲透,娘惹菜在北馬華人社群裡佔了非常特殊的位子。
當然,也不是每家每戶的主婦,具備煮娘惹菜的天分和興趣,有能力將它從餐桌移至供桌。每家人的祭祖菜大不同,煮什麼祭拜祖先或供神,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家人的飲食習慣和家庭背景。
你可曾計算過,一般傳統華人家庭一年裡頭有幾回的祭祖日?除了祖先忌日冥誕,除夕、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中元節及冬至,都是拜拜念親恩的時日。堅持常年維繫這習俗的家庭漸漸不多,最大原因是親手料理一桌祭祖菜不是簡單任務。
為了這桌菜,需要事前採購,洗切準備在先。當天還要摸黑起床,煮湯烹調咖哩炒菜燉肉煎魚等等,三牲四果兩菜一湯,所有菜餚準時上桌,同時滿足祖先家人和後輩,時間管理和煮炒功夫都厲害。
社媒上每逢佳節出現的祭祖菜分享大會,我特別喜歡看,還會放大照片來觀察。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和信仰習俗不同,各自的祭祖菜是一幅幅壯觀美圖。
有些家庭以素食、水果和點心祭拜,強調的是心意和孝道。有些應先人在世時喜歡的食物上供,所以會出現香菸,啤酒、椰漿飯或零食這些和祭祖菜看起來不搭的食物。為了省時省事,直接買了炸雞漢堡快餐,連同盒子擺桌祭祖的子孫也不少。
也見過一些講求實際乾脆的家庭,因為愛吃火鍋,覺得火鍋配料繁多可以擺滿桌,看起來體面, 所以直接以一桌開著中火的火鍋祭祖,強強滾寓意興旺發。
家裡的小孩問過她阿嫲多次,為什麼一年要在家裡拜拜那麼多回?當然他們很愛吃祭祖菜,也知道吃不完的菜兩天後會加上燒豬骨和酸梅,加工烹成一鍋菜尾湯。於是阿嫲不厭其煩告訴他們,重視祭祀祖先,慎終追遠,你們才有安樂茶飯吃。用社會學的角度來解說,這應該社會教化功能,用於培養家庭品德和團結吧。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