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見過印度教和華人民間信仰諸神供奉在同一個屋簷下嗎?
農曆大年初三,專程到馬六甲野新(Jasin)參訪這座華印聯合廟(Chindian Temple),其正式全名為Sri Mathurai Veeran, Raja Karumariamman, Tuah Pek Kong Temple。從Jalan Merlimau大馬路遠望側面的寺廟,這是一座印度廟;站在正門,左邊是印度廟,右邊是紅彤彤傳統華人寺廟的建築風格。此廟供奉包括大伯公在內的3個主神。這類不同信仰相容的例子,在我國誠屬少見。
ADVERTISEMENT
為了更深入瞭解此廟的歷史與現況,於是預約寺廟負責人,以便登門請教。聯合廟重視此項拜訪,包括主席、副主席、財政、理事、乩童、祭司在內的華裔和印裔理事都出席了,交流過程中不但有問必答,而且還搬出整疊照片和剪報資料提供參考,並且做寺廟導覽,還進行點香儀式。
印度廟創立的年代較早,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在現址經歷3個主要發展階段:
(1)神龕時期:草創時期在樹下供奉石頭和神像照片;
(2)小廟時期;寺廟建築簡陋,只是一座小小的房舍;
(3)拓展時期:印度廟與大伯公廟聯合之後,晚近10年發展迅速,現有大廟規模是在2019年舉行竣工儀式。
聯合──神的啟示
印度廟與大伯公廟二合一有超過30年的歷史。根據寺廟負責人反映,機緣來自神的啟示。地方上的族群關係和諧,聯合過程順暢,理事會成員印裔和華裔各佔一半,現任主席黃鴻華領導聯合廟超過10年,理事合作愉快,開會時以馬來語溝通。
從外觀來看,此廟的建築風格和空間佈局,基本上反映印度南方印度廟樣式,神祗方面屬於溼婆系統(Shavism)。正門門楣以Raja Karumariamman女神和大伯公居中,屋頂四周分別有難近母(Durga)、Muniswaran、象頭神、穆魯幹(Murugan)等;屋頂4個角有乾達婆(Gandhavas)作為守護者。聯合廟前面一側是九大行星廟。另一側則是華人寺廟的大香爐和象頭神神龕。
華人民間信仰神祗以大伯公(福德正神)為主,陪祀的有關帝聖君、觀世音菩薩。大伯公廟屋脊兩端採用雙飛燕的形式,中央是雙龍爭珠。
走進廟內,可以看到柱子以神獸Yali為裝飾。這神獸是獅子、大象和馬的合體。面向諸神塑像,從左至右依序是象頭神、Sri Mathurai Veeran、Raja Karumariamman、大伯公以及溼婆大神(Shiva)。
在印度教中,象頭神屬於掃除障礙之神,也是財神。Sri Mathurai Veeran屬於武神,元帥造型。Raja Karumariamman,簡稱Amman,主管農業,也是照顧婦孺的女神,聯合廟華裔理事稱之為“印度觀音”,是印度南方(尤其是Tamil Nadu邦)重要神祗。大伯公位居其中,非常獨特。以靈根(Linga)造型出現的溼婆,是印度教中的毀滅之神,也掌管死亡,聯合廟華裔理事稱之為印度教的“地藏王”。這個組合兼顧人的生死、生計與財富、土地與安全。
根據理事告知,聯合廟最主要的慶典是每年7月Raja Karumariamman神誕,至於確實日期,則由“跳童”決定,通常是在7月的第一或第二個星期,主要儀式有遊神、走火炭等。遊神時,印度元帥(Sri Mathurai Veeran)、印度觀音(Raja Karumariamman)及大伯公同坐在一個神轎上出遊,華裔和印裔社群一起慶祝。
展現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和諧
馬六甲野新華印聯合廟帶來什麼啟示呢?
首先,在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通過互動和相互尊重產生的自然融合(Integration)是可行的、值得鼓吹的;相反的,應該放棄藉助行政命令或政治權力試圖強制同化(Assimilation)的政策和措施。聯合廟展現的包容、和諧共處、彼此合作的生活經驗,是馬來西亞一道美麗的風景。
野新華印聯合廟的案例,可以用3個U來概括:
Unique:這個案例是獨特的;
United:這個案例體現跨族群團結一致推動信仰;
Unbelievable:這個案例是令人驚歎的、難以置信的,因為它顛覆一般人的刻板思維,尤其是難以跨越的宗教藩籬。
馬來西亞還有很多有待發掘的美好!
野新聯合廟地址:
Sri Mathurai Veeran, Raja Karumariamman, Tuah Pek Kong Temple
Batu 20, Bukit Tinggi A,
Simpang Kerayong, Jalan Merlimau,
77000 Jasin, Melaka.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