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一家專業人才招聘公司Spring Professional發佈了一份針對中國職場的調查報告,其中揭露該國的中年職場危機呈現早齡化趨勢,在未來的5至10年也許將從45歲提前到35歲。
其實,這樣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國,相信不少30+的職場人士在打算轉換新環境,或新跑道時,赫然發現招聘要求上,單單只是年齡這一條已經將自己拒之門外。
ADVERTISEMENT
來勢洶洶的疫情,讓失業人數飆升,根據我國人力資源部在官網上發表的調查報告現顯示,2019年的失業人數為50萬8200人,到了2020年上漲至71萬1000人。這是否意味著,我國職場中年危機將會提前到35歲?
報道:本刊 葉洢穎
“轉捩點全人發展中心”創辦人李志祥博士提到,“中年”的年齡界定實際上會隨著時代產生變化。
“在前一個世紀,人的壽命沒那麼長,那麼三十幾歲就已經是中年。在人均壽命增長的現在,‘中年’便會往後挪。”
“早期是勞動經濟時代,過了某個年齡段,無法付出勞動力,生產力下降;但我們人均壽命為80歲,加上現在身處知識經濟時代,即便到了60歲,依然可以具備生產力,於是‘中年’的定義會往後推。”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他說,根據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歲至60歲為中年人,61歲至74歲為準老年人,75歲以上為老年人,這亦是許多國家也認同的標準。
“基本上會隨著時代、區域不一樣。”
對於35歲是不是職場分水嶺這一問題,他表示,其實這種擔憂不只是35歲以上的人才有。
“這種焦慮,你去問25歲至27歲的職場人,他們也會告訴你相同的焦慮。有的大學畢業後擔心找不到工作,又或者是工作後,因為疫情出現變動。”
“所以我的解讀就是,在疫情衝擊下,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管哪個年齡層也會有這種焦慮。”
撇開疫情的影響不談,他認為所謂的“中年危機提前到35歲”的情況,或較常見在特定的領域,比如IT界。
“這可能是跟我們互聯網和資訊科技發展是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領域推動了一種職場現象,即要求的僱員平均年齡要非常年輕。”
這種類型的公司上班時間也許並不固定,需要能跟上時代步伐、迅速反應、彈性化的年輕員工,因此員工平均年齡在三十幾歲,是該職場最理想的環境。
“所以有一些IT領域或資訊科技公司會規定招聘的員工年齡要在30歲以下,超過30歲可能就不想要了,那就是為什麼說35歲是分水嶺。”
“加上現在這方面相關行業的公司非常多,甚至變成主流,因此會有這樣的要求。”
所以35歲真的是職場上的一個分水嶺嗎?他說,不盡然。
儘管IT領域的企業是主流,但畢竟世界不全靠它們運轉,還有更多領域是越“老”越值錢,比如醫生、心理諮詢師。
“在很多專業領域裡,不只看你的資歷,還看你的人生歷練和經驗,在某個程度上,人事反而會選擇人生歷練更豐富的。因此我不會認為35歲就是一個職場分水嶺。”
沒有東西是永恆的,時刻裝備自己
李志祥從生涯發展角度解釋,二十多歲的人是處在可以探索和犯錯的年齡段,所以他們常常換工作,旁人不以為然並認為是正常的現象。
“因為他們剛畢業,不見得很明確地知道想做什麼,什麼適合他們。不過來到三十幾歲,從生涯角度來說,會覺得他們之前已經摸索夠了吧?已經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了吧?是以三十幾歲的群體轉換工作時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他們也許是為了更好的環境和尋找晉升的機會,再不然就是自身的歷練有可以發展的地方,或者是發生什麼特殊的情況才會轉業。”
他說,通常這個年齡段的人,一般已經有其他的負擔,如房子、車子、家庭等等,需要考量的因素更多。
而當生涯由於疫情、天災、裁員等不可控的因素被迫中斷時,他建議,無論是什麼年齡段的群體,首要任務是先處理好情緒狀態,再探索自己具備的經驗、資源和積蓄等各方面的問題,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
“疫情期間,出現生涯危機的人群大多來自外資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生產業和製造業。”
“若是非疫情期間,很多時候會發現一些人在舒適圈過於安逸,從沒預料到他現在的職位或工作會出現變化,沒料到公司可能會倒閉或裁員的,他們會比較容易在中年時面對職業問題。”
因為過於安逸導致麻痺大意,失去危機意識,忘了為自己準備第二技能以留作後手,結果暴風雨突如其來時,殺得他措手不及。
“尤其是那些在大企業、大公司,覺得基本很安穩的,想著就在此退休、終老。他們在中年時面對所謂的職業變化時,也會有這些挑戰。”
能力和經驗,才是逆襲的武器
他曾經處理過類似的案例,驚覺這些人群來到中年,連求職的履歷都不太會寫了,只因他們從未預料有朝一日竟然還需要寫履歷申請工作。
“疫情教會我們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有東西是永恆的。再大的公司,世界500強的公司,你不會想到在這兩年接二連三聽到他們面對這樣的變化。”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真正的分水嶺和安全感也許不是來自一家公司或組織,而是來自於你這些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技能的培養,以及在這方面的自身實力有多強。”
他指出,即使這兩年的行情再差,無論一些人的年齡有多大,只要能力足夠強或具備特殊的知識,都會受到獵人頭的青睞。
“其實我們一直誤解年齡是一個分水嶺,你的能力和經驗是不是符合市場需要,是否與時代需要契合才是最重要的。”
沉澱自己,開創另一個春天
“中年危機”對李志祥而言,意味著中年人會面對的壓力,這種壓力分別來自於外表、健康、經濟、事業、家庭等各方面。
比如臉上的皺紋,肚腩;集中力和體力大不如前;經濟方面,好像成為家裡的支柱,能依靠的人只有老闆;職場上面對很多生力軍的加入,這些生力軍不但活力充沛,而且掌握許多最新技能,有的技能甚至可能聞所未聞,造成隨時被取代的危機感。
“還有家庭,你處於非常中間的位置,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很多時候父母去世時,人們正好處於中年時期,面對如此的情況,心裡會產生矛盾。”
一邊是茁壯成長朝氣蓬勃,一邊是老老垂矣轉瞬即逝,於是開始反思前半生拼搏的意義是為什麼?
“再加上媒體鼓吹青春是美好,年老是恐怖的現象,這會加劇人們對於進入中年,甚至是進入老年的恐懼。這是影響非常重大的。”
尤其是媒體經常塑造一名“成功”的中年人形象,像是雜誌上的廣告,一般是帶著妻子、孩子愉快地去旅行;出入乘坐大汽車,豪華酒店用餐,美麗的海邊度假諸如此類。
“可是來到現實,很多中年人的生活不是如此的,這會加強他們的失落感。”
他認為,過去我們把中年看得很不堪,如今應該要重新定義“中年”。對他而言,“中年”是另一個春天。
“因為在這之前你探索了很多,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這時候的自己,具備一定程度的工作經驗、能力和儲蓄。”
他說,“四十不惑”應該是開始重新培養獨立的信念和看法,把“中年”看成人生一個很重要的沉澱。
“你手上掌握的人脈、資源和經驗,這些資產是青年時期無法積攢的。”
而來到“五十知天命”,他則建議多看看所擁有的東西,抱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達,放下執著,珍惜當下、珍惜現有,學會接受“現實不由人”。
“六十是人生的沉澱時期,回望過往,審視自己,孩子離巢後要為自己做什麼。因為有研究顯示,如果這時期能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明確的所求,幸福感會在晚年回升。”
因此,切勿把“中年”看成是人生的“下坡”,這反而是人生另一個開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