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與教育部必須持續性地做出風險評估,因為病毒不斷在變異,風險值也不斷在改變。
學校本應該是安全、快樂的學習天堂。然而與病毒共存,也意味著孩童們必須在校園內與病毒作戰。
ADVERTISEMENT
隨著Omicron變種病毒在大馬肆虐,國內的教育感染群人數大幅飆升。衛生部的數據顯示,從今年起至2月19日期間,我國校園內共通報了1萬6千多宗的確診病例,或多達367個教育感染群。
猶記得學校關閉期間,我們可憐的孩子們無法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也無法接受高素質的教育。如今恢復了實體課,我們又擔心孩子可能在校園內感染病毒,甚至患上一些長期冠病症狀(long Covid)。
所謂兩害相較取其輕,但要在心理健康(人格與思維發展)與生理健康(不感染生病)之間做出取捨,就沒有那麼容易。因此,較為妥當的做法是做出詳細的風險評估,然後再定奪。
首先,Omicron毒株的殺傷力確實較為輕微。根據以上的數據,99.8%的病例屬於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只有0.2%的病例(或35宗)是處於第三和第四級。此外,目前所有的嚴重患者都已獲得治療,情況穩定。
簡而言之,數據告訴我們Omicron對年輕學子們造成重症或感染死亡的風險,是非常非常的低。
隨著國內5-11歲的接種率逐步提升,相信未來重症的比例還會下跌。如果已知一些孩童們是高風險群體,就務必要為他們提供額外的措施,像是提早接種疫苗,又或是特別為他們開辦網上教學等。
然而,即便說死亡與重症率非常低,我們卻不可忽視長期冠病症狀的傷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長期冠病症狀通常在感染後的3個月後發作,並持續至少兩個月。有時候,這些症狀將持續性發作至更長的時間。
所謂的長期症狀包括呼吸急促、疲勞和焦慮,但也可能涉及心臟、大腦、肺、腸道和其他器官的廣泛衰弱問題。可怕的是,長期冠病症狀也可能發生在輕症或無症狀的感染者身上。
根據美國FAIR Health去年的一項大型調查(涉及196萬人),多達五分一的無症狀患者出現了長期冠病症狀。若我們假設大馬的情況也一樣,這是否意味著教育感染群中約有3000人會患上不同程度的長期冠病症狀?
因此,衛生部必須對現有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長期跟進。原因是面對死亡風險幾乎為零的Omicron,主要的風險將取決於長期冠病症狀的發作率和其嚴重性。一旦衛生部掌握了真實的數據,我們就能更加準確判斷實體課的風險程度。
好消息是,以色列的數據顯示,接種疫苗也能降低患上長期冠病症狀的幾率。因此,家長們應該全力響應政府的號召,儘速為孩子們接種疫苗。
最後,在367個教育感染群中,中學通報最多感染群,佔232個。接下來是學院64個、小學25個、大學22個及學前教育20個。
按邏輯來講,筆者會預測年齡稚嫩的小學生佔大多數。試問中學防疫失敗,是否學生的紀律問題所致,還是由於課室狹窄,通風、衛生不良等因素所致?
因此,建議教育部針對校園內的防疫遵循度(compliance)做出調查,以釐請問題所在,並做出對策。
總而言之,衛生部與教育部必須持續性地做出風險評估,因為病毒不斷在變異,風險值也不斷在改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