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7:02am 02/03/2022

新教育

苔鲜

植物学

新教育

苔鲜

植物学

【植物學家02】每次野外考察,植物都來迎賓

报道:本刊 梁慧颖,摄影:本报 辛柄耀

作為植物學家,楊薦鈦比喻植物學家的角色就好像植物與人類的媒介,“植物對周遭的反應不像動物,植物反應慢,或你看不到它的反應,這就要靠我們這些做媒介的人去了解和向民眾解釋。”

瞭解植物後,有些人決定去保護植物,但也有些人瞭解後看到的都是商業利益,保育並不是他們關心的事。而他顯然是前者,因為他長期參與生態保育工作,包括擔任馬來西亞洞穴與喀斯特保護協會(MCKC)的委員。

ADVERTISEMENT

每次野外考察  植物都来迎宾
楊薦鈦說,標本館全天候維持在24至25攝氏度,只要標本經過處理和維持在溼度受控的環境,要保存上百年基本上不是問題,唯必須不時檢查標本是否完好。

問他是綠手指嗎?他謙虛搖頭,但是有一點說起來挺玄,他對待植物的態度是儘可能不去傷害它們,見到掉在地上的植物都會把它們放回去,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他說每當他到野外考察,“我會比較容易發現我要找的東西,或那些植物好像知道我的存在,它們會冒出來給我看。”

植物也有生命,他長期研究和守護生物多樣化,也許身上不知不覺蘊藏了綠手指的氣場,植物樂得在他面前盛放就不奇怪了。

每次野外考察  植物都来迎宾
從野外採集回來的植物樣本會先存放在信封內,信封註明樣本的來源和海拔等資料,然後樣本經過鑑定、分類和處理才變成標本收藏在標本館。
每次野外考察  植物都来迎宾
植物學家互相借閱標本是常有的事,例如這個志期1881年的標本,是楊薦鈦的一位博士班學生向新加坡標本館借來做蕨類研究的珍貴標本。
每次野外考察  植物都来迎宾
這個看起來很像郵件室的房間其實是苔蘚標本室,裡頭收藏了楊薦鈦無數心血。

 
每次野外考察  植物都来迎宾
馬大植物標本館。

每次野外考察  植物都来迎宾

楊薦鈦的學生正在植物標本館裡做鑑定和分類的工作。

門外漢的疑問

問:植物學名一長串,植物學家都是如何記住植物的學名?

答:其實這跟我們為什麼記得那麼多朋友名字的道理一樣,有些朋友的名字也是很長又難念,為什麼我們就記得呢?植物學名雖然是拉丁文,但我們不需要去懂拉丁文,只要常念就有辦法念出來了。就像一些咖啡的名字,為什麼我們叫Cappuccino和Latte叫得那麼順口?那也不是我們明白的語言,但因為我們常常念這些名稱,所以就把名稱記在腦海裡了。

我教書時都是這樣跟學生講:“你平時吃飯時不要說你吃飯,說你吃的是Oryza sativa,這樣你就會記得水稻的學名。當你經過一棵樹,你就把樹的學名叫出來,多稱呼就會記得。”

問:對門外漢而言,多數植物都長得差不多一模一樣,到底植物學家是如何辨認植物?

答:每個物種都有形態上的差異,就好像狗也有很多不同種類,為什麼狗主有辦法叫出每隻狗的名字?只要我們去留意形態上的差異,就有辦法去辨認植物。至於要怎樣留意,這需要經過一些訓練。

問:植物學家都必須到野外考察嗎?有沒有植物學家純粹在實驗室做研究?

答:有,比如那些研究植物化學和植物生理學的人,他們主要把植物養在實驗室或溫室裡頭,觀察植物的變化,或是用不同肥料、溫度去刺激植物,這些研究人員的研究就以實驗室為主。

問:有沒有植物學家對植物有臉盲症?

答:我是做分類的,所以在辨認方面我會比較清楚,但如果他們是做植物生理學和分子研究的話,他們可能不太會辨認植物,所以不能說所有植物學家都懂得辨認植物,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要看他們學的是哪個領域。當然,像我們這種學分類的人也是會面對難題,尤其在生物多樣性很豐富的地方,種與種的差別其實是很細微的,有時只是毛髮上的差別,或內部結構的差別,外觀看起來很相似。不過,當你找到證據,證明兩個看起來很相近的東西其實是不同的,那會是一種樂趣。

每次野外考察  植物都来迎宾
楊薦鈦說,苔蘚因為結構簡單,所以苔蘚標本的處理方法跟其他植物不太一樣,只需自然風乾和保存在恆溫的室內就行。

延伸閱讀:

【植物學家01】楊薦鈦:珍視被忽視的苔蘚

更多文章:

楊敏儀炙熱的創業魂

跨學科學習正夯

【特教老師/01】特別的愛給特殊孩子

【特教老師/02】孩子你慢慢來!耐心教導與外界聯繫

【特教老師/03】特殊學生根據不同需求報讀課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