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马来西亚华文建筑杂志,2022年创刊,一年四刊】
ADVERTISEMENT
“踏出来”——没关系,就尝试做;“草稿”——没事没事,我们就是实验的媒体。
《草稿》创刊号的主题就叫“踏出来”,恰好成为团队座右铭,让这群素人没有包袱,踏出舒适圈尝试新玩意。大约一年多前,建筑设计师张国强就向同事叶琼美提议创立建筑媒体,只是工作忙,一直耽搁,直到有一天……“我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就跟她说‘我们要做了,再不做就永远做不了了!’”
于是,叶琼美从身边朋友下手,张国强也透过吉隆坡的建筑学者郭舒涵招人。线上开会,竟然来了20人,他原只设想五六人呢。有兴趣的留下联络方式,结果大部分人都有兴趣,组团成功!
这群“素人”办杂志,经过这些思考……
(一)理念:对于建筑、社会还有很多不了解,做个媒体来探索吧!
(二)组队: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20个
(三)资金:未透露。先计算定价每本60令吉,那就一定得填满等价的内容与阅读体验。
(四)核心价值:草稿——一切灵感的起源。
(五)目标读者群:建筑师、发展商、政治人物、文化圈,或建筑爱好者。
打破传统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是纸面上的策展人
翻阅《草稿》,与一般杂志阅读体验大不同,尤其多了很多资讯图表。行政统筹谭诗颖和公关宣传叶琼美坦言,团队几乎无编采经验,倒常设计作品集。唯一有编采经验的何凯晶,曾在北京青年组织“706青年空间”办过刊物,顺理成章被推举为主编。再加上张国强为总编,4人组成营运中心。
一开始,照传统编辑逻辑思考,把成员分为文字组和美术组,不料大伙“卡住”了。各做各的,一个题目思绪无法连贯。“我们受的建筑训练就是把资讯整理成有效图文,在有限的空间里设计房子,也包括在有限的版上呈现资讯。”何凯晶等人于是打破模式,让成员按课题自由组队,每组分配10页,各自成为“纸面上的策展人”。
有意识打破的传统模式,还有主催与执行一定得分开。张国强相信,身为办杂志的提议人,若下手编采,定是不一样的结局。他把工作分交出去,团队也奉行“多数尊重少数”,只要提出想法,有兴趣的人组队执行。
创刊号刚发行,没有广告收入,还无法提供津贴给所有成员。他们不想大伙的热忱就那样耗下去,希望有朝一日杂志能有一定收入,回馈团队成员。创刊号出乎意料受欢迎,还有很多人询问可否加入团队。
何凯晶、谭诗颖和叶琼美都认为,制作过程的收获其实很有价值。外人看起来像是消耗热忱,他们却视为摄取养分,借机认识更多前辈建筑师,了解建筑行业的生态环境。何凯晶再举一种情况,团队大部分有全职工作,多少受限于体制或社会框架。“有些不得志的地方,可能在《草稿》得以释放或尝试。”听来,《草稿》成了这群建筑人得以发(宣)挥(泄)专长的另一个自由空间。
议题多面向,不只是谈建筑
《草稿》创刊号谈空间,触及了一些政治相关的议题,如疫情之下合约医生示威罢工的空间、城市地景如何影响示威规模与路线、独立广场意义的流动等。诸如此类讨论空间与权利的议题,大大超出人们对建筑杂志的想像,不再只是谈建筑与个人、环境或者建材选择等技术问题。一开始何凯晶就希望这本建筑杂志不是在讲建筑技术、装修,或建筑圈才懂的术语。她观察朋友圈的反应,一些当老师、律师的都满“惊奇”,建筑可以有这些讨论面向。
创刊号在本地华文圈受到瞩目,张国强坦言相较《麻河时光》,读者对《草稿》比较严格。团队正面以待,一来能与读者互动交流,二也表示大家很用心阅读。会否担心内容知识量、资讯量太大,难以亲近普罗大众?他的看法是,贵精不贵多。
张国强一开始设想的目标读者群是建筑人、发展商、政治人物和文化圈人士,这些都是影响公共建设发展或决策的相关人士。“就算卖了三五百本,有这群人看到,发现原来有这样的观念,就好啦。”
相关报道:
【杂志新浪潮/01】新兴杂志新气派
【杂志新浪潮/02】无本|以热血的心,为电影人说故事
【杂志新浪潮/04】跨出纸本,开创不一样的阅读舞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