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储备长江鲟亲本100多条,正在对长江鲟人工繁殖开展进一步攻关。我们通过增殖放流,将人工繁育的长江鲟投放到天然水域,有望恢复它们的种群数量。”
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颜忠仔细观察着这些长江鲟的生长状况,从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驯养及人工繁育工作30多年的他,从1995年开始驯养长江鲟。经过多年探索,长江鲟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进展顺利,长江鲟开始“新生”,鲟“欢”长江的场景日益呈现。
ADVERTISEMENT
长江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长江上游特有珍稀鱼类,又名沙腊子、达氏鲟,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其各大支流中,为中国特有的淡水定居型鱼类,与中华鲟外形相似、体型稍小,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受人类捕捉影响,从20世纪后期开始,长江鲟自然种群资源规模急剧缩小,至2000年左右自然繁殖活动停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升级为极危级(GR)保护物种。
长江鲟已成为长江鱼类资源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其物种保护工作也已成为长江生态系统修复、为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工作。2018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开展长江鲟资源恢复和自然种群重建工作。而实现大规模的长江鲟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被认为是恢复野生资源数量、实现自然种群重建的主要手段。
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此后,一批“育鱼”科研人员努力攻关珍稀鱼类的人工繁育,不少致力于鱼类种群恢复的专家常年奔走于江上,越来越多退捕渔民转身投入“护鱼”队伍。一年来,捕捞活动对长江鲟的误捕和干扰得以消除,长江里已能发现长江鲟的踪迹。
(新华社照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