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成功儲備長江鱘親本100多條,正在對長江鱘人工繁殖開展進一步攻關。我們通過增殖放流,將人工繁育的長江鱘投放到天然水域,有望恢復它們的種群數量。”
重慶市萬州區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顏忠仔細觀察著這些長江鱘的生長狀況,從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馴養及人工繁育工作30多年的他,從1995年開始馴養長江鱘。經過多年探索,長江鱘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進展順利,長江鱘開始“新生”,鱘“歡”長江的場景日益呈現。
ADVERTISEMENT
長江鱘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是長江上游特有珍稀魚類,又名沙臘子、達氏鱘,主要分佈於長江上游幹流及其各大支流中,為中國特有的淡水定居型魚類,與中華鱘外形相似、體型稍小,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受人類捕捉影響,從20世紀後期開始,長江鱘自然種群資源規模急劇縮小,至2000年左右自然繁殖活動停止,野生種群基本絕跡。201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升級為極危級(GR)保護物種。
長江鱘已成為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旗艦物種之一,其物種保護工作也已成為長江生態系統修復、為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工作。2018年,中國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開展長江鱘資源恢復和自然種群重建工作。而實現大規模的長江鱘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被認為是恢復野生資源數量、實現自然種群重建的主要手段。
2021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此後,一批“育魚”科研人員努力攻關珍稀魚類的人工繁育,不少致力於魚類種群恢復的專家常年奔走於江上,越來越多退捕漁民轉身投入“護魚”隊伍。一年來,捕撈活動對長江鱘的誤捕和干擾得以消除,長江裡已能發現長江鱘的蹤跡。
(新華社照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