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幅畫,一本書面前,由於每個人的知識結構,每個人的文化程度以及每個人對事物認知的不同,解讀也會不同。
ADVERTISEMENT
面對同一幅畫,植物學家會去想畫裡是什麼樹什麼花兒,地質學家也許會好奇是什麼石頭什麼地勢,書法家可能會研究畫者是誰,書法是誰寫的,是什麼體,閒章內容是什麼。。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角度來品味把玩一幅畫。但當人們如果真的不知道這幅畫畫的是什麼內容,又不知道這個款題的是什麼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經常有人問我說,請你幫我看看這幅畫好不好,再說說好在哪不好又在哪,其實我通常並不知道如何回答。後來想想,其實觀賞一幅畫,只要你有興趣,還是有一些辦法的,那就是首先一定要看到畫的內容,看到一幅畫的文化背景。
就比如這幅畫,名字叫《春風秋雨欣欣向榮》。春風,指這是棵花樹,花的豔麗讓我們有著春風到來的感覺,秋雨,後底下的果子累累,讓我們意識到成績的豐收;安照傳統文化的講究,這幅畫應該是一幅喜氣洋洋好日子的一幅好作品。
上面這幅,是我在為參觀朋友的別墅所畫的一幅作品。花樹代表著朋友別墅裡盛開的花朵,豔麗的色彩染豔了這別墅的喜氣春天,果子代表了朋友的盛情,讓這豐盛的果子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財富。當我做畫時,有著不同的作畫心情,應該把畫掛於不同的地點,掛於不同時節,都是我有所考慮的。
我之所以我們賞畫時,一定要把這些都聯繫起來,才能夠真正瞭解當時作畫的心境,以及當時是怎樣一種情景作畫。
所以面對一幅畫,不單單看技法,還要看其中的文化。這也是當下很多畫家身上出現的問題,很多人已經沒有把文化融入其中了。
數千年來,中國水墨畫歷經發端、童稚、成熟、昇華的漫長路程,由實用而藝術化,形成了獨特的話語體系、呈現方式,飽含著靜觀情思,燭照著成仁之格,深蘊著體悟之道,映射著華夏人文,承載著中國人靜觀宇宙、發現自然、格物致知的看法,內省自身、立身處世、修辭立誠的態度以及對美與永恆性的追求。
一幅優秀的水墨畫,常能以“若坐、若行、若飛、若動”的點線皴擦、風姿綽約的筆情墨象、“似”與“不似”的意態呈現、沖淡玄遠或衝突湧動的靜謐視覺,形成強大的情感張力;足令觀賞者衣帶漸寬終不悔地展玩不已的,正是畫作中種種對抗而平衡的巨大張力所予人的藝術審美愉悅。
草木有情 萬物趨靈
欣賞中國水墨畫,其要在意象、在技法、在韻致、在境界,其法在觀物、在遊心、在體道、在暢神。須緊扣意象和技法這兩大介質,從物我、情景、形神、體道等意象歸納和線條、形態、色彩、構圖等技法剖析兩途,層層倒逼,以迫近畫作的風神和特質;透過畫作的物化形態,體悟主導其意象創構和技法表現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內核,即生命、節律、體勢、氣韻等主體價值,品味出畫作的境界涵養之美。
然而,就藝術而論,畫作賞鑑或品評優劣,首在是否能令觀者產生共鳴、打動其心,是否能使其從中捕捉並直通畫家所欲傳達的觀念、思想、情緒,是否能令觀者從中獲得啟迪與教益,而非“似”與“不似”。故賞畫之先,觀賞者必須知曉浸潤、孕育水墨畫的中國文化的特質。這是欣賞中國水墨畫的出發點、落腳點和重大關竅。
中國水墨畫一直以來都善於以己度物、將心比心,並以為萬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靈。所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有情,萬物趨靈”,正是以“人”的文化去體驗“物”的生與化;所謂“ 花若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則是將“物”化為“人”的文化載體。為此,中國水墨畫常以“情”“趣”“勢”“韻”“神”“氣”等生命姿態的語彙來探討藝術,水墨畫對美的認知始終融匯於生命運動之中。
由是觀之,欣賞當代水墨畫,可循著傳統文化背景、文學藝術特質以及色彩魅力等途徑,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3個階段,逐步展開、深入。首先要自己平心靜氣地直觀地去感知畫作本身,隨後在此基礎上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內涵,最終通過聯想再造新的意象。要完成這一欣賞過程,需要敏銳的直覺,需要情感與想象,需要觀賞者的主觀態度,亦需要理性、確切的知識,需要中肯的判斷。惟其如此,方能領略當代水墨畫的背景和氣韻風神,陶冶情懷。
(編按:朱紹瑛 “樹與花爭寵”彩墨畫展,於2022年3月5日至3月27日,10AM-9PM在柔佛士姑來SUTERA MALL 基層舉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