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本报特约

|
发布: 7:30am 06/03/2022

社交媒体

副作用

陈欣怡医生

科学

儿童接种疫苗

信息泛滥

社交媒体

副作用

陈欣怡医生

科学

儿童接种疫苗

信息泛滥

陈欣怡医生.谣言和科学

陈欣怡医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获取信息不再是一件难事。你可以问书(脸书),问人(亲朋戚友), 问天(云端资料库),问神(谷神),但是如何分辨谣言和成为一个必要的技能。

ADVERTISEMENT

我2月12日发表于本栏的文章〈儿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获得不少读者的反应。有些读者表示“千万别让孩子接种疫苗,会残废”,有者说“某某某接种后,后遗症很多”等等。诸如此类的看法其实并不是在疫情期间的特有产物。这里举一些例子,“震惊,千万别吃xxx”“微波炉会致癌”“每天吃10种东西,寿命减短10年”等等,相信你对这些标题不陌生。的朋友圈或者你的亲朋戚友都常转发这些文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获取信息不再是一件难事。你可以问书(脸书),问人(亲朋戚友), 问天(云端资料库),问神(谷神),但是如何分辨谣言和科学成为一个必要的技能。

为什么人们会信谣言呢?谣言的传播方式通常暗合人的心理本能或愿望。有些人对阴谋论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其次,谣言不断重复,让你陷入不得不信的心理机制。《战国策》里的有一个曾子杀人的故事。曾子是孔子有名的学生曾参,是一位品格高尚和学识很高的人。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在曾子的家乡杀了人,就有人对曾子的母亲说“你儿子杀了人”,曾子母亲不信。但没多久,又有人对她说“你儿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还是不信。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曾子家说“你儿子杀人了”,这下,曾子的母亲惊慌起来逃走了。谣言通常发生在群体,你不信就会被孤立。如果你经常在社交媒体浏览这类信息,大数据也会为你推送诸如此类的信息。

面对谣言,医学和科学很难招架。这是因为科学必须存在被推翻的可能─证伪性。比如“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只要发现有一只天鹅不是白色的,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错的。你问医生,接种疫苗是不是100%安全,他会告诉你,“不是100%,还是存在一些罕见的或后遗症,但是目前的证据证明这些严重副作用很罕见”。一般人就会觉得,“没有100%的把握,那我是白老鼠?”医学上的证伪和不确定性造成它不容易战胜谣言。

其次,科学的叙述方式也不利于和大众沟通。科学比较严谨,回应速度比较慢,但人们的兴趣和媒体的变化是很快的。好比一些人在接种疫苗后发生严重事件如中风,心脏病甚至车祸都一律怪罪疫苗。当医疗专家经过一番调查,慢悠悠得出结论时,再开始澄清谣言的时候,早就没有人关注这件事了。而且,大众传播要求简洁直白,医学用语比较专业晦涩,大众听不懂就说“你到底在说什么,我不懂,你在骗我”。

如何在这的时代分辨谣言和事实?以下有几点想和大家分享。

第一,只相信有权威性的报道和文章。在辨别真伪时,你还要看报道所引用信息和观点来源。信息源的质量,决定了信息的质量。第二,有关部门在回应谣言或假信息时必须采取积极态度,及时澄清和更正以免发酵。第三,远离散播谣言的群体。如果你发现你的社交群主里老是有人散播谣言,果断把他拉黑。

总结来说,如果你要节省时间和能量,对于官方发布报道和一流媒体报道默认为靠谱,直到被证据证伪。对其他来源内容,默认为不靠谱,直到证据证明为实。关键是后半句,不管什么来源,最终靠证据说话。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