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本报特约

|
发布: 7:30am 06/03/2022

社交媒体

副作用

陈欣怡医生

科学

儿童接种疫苗

信息泛滥

社交媒体

副作用

陈欣怡医生

科学

儿童接种疫苗

信息泛滥

陳欣怡醫生.謠言和科學

陈欣怡医生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獲取信息不再是一件難事。你可以問書(臉書),問人(親朋戚友), 問天(雲端資料庫),問神(穀神),但是如何分辨謠言和科學成為一個必要的技能。

ADVERTISEMENT

我2月12日發表於本欄的文章〈兒童接種疫苗的必要性〉,獲得不少讀者的反應。有些讀者表示“千萬別讓孩子接種疫苗,會殘廢”,有者說“某某某接種後,後遺症很多”等等。諸如此類的看法其實並不是在疫情期間的特有產物。這裡舉一些例子,“震驚,千萬別吃xxx”“微波爐會致癌”“每天吃10種東西,壽命減短10年”等等,相信你對這些標題不陌生。社交媒體的朋友圈或者你的親朋戚友都常轉發這些文章。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獲取信息不再是一件難事。你可以問書(臉書),問人(親朋戚友), 問天(雲端資料庫),問神(穀神),但是如何分辨謠言和科學成為一個必要的技能。

為什麼人們會信謠言呢?謠言的傳播方式通常暗合人的心理本能或願望。有些人對陰謀論比較容易理解和感興趣。其次,謠言不斷重複,讓你陷入不得不信的心理機制。《戰國策》裡的有一個曾子殺人的故事。曾子是孔子有名的學生曾參,是一位品格高尚和學識很高的人。這個故事是說有一個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在曾子的家鄉殺了人,就有人對曾子的母親說“你兒子殺了人”,曾子母親不信。但沒多久,又有人對她說“你兒子殺人了”,曾子的母親還是不信。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人來曾子家說“你兒子殺人了”,這下,曾子的母親驚慌起來逃走了。謠言通常發生在群體,你不信就會被孤立。如果你經常在社交媒體瀏覽這類信息,大數據也會為你推送諸如此類的信息。

面對謠言,醫學和科學很難招架。這是因為科學必須存在被推翻的可能─證偽性。比如“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只要發現有一隻天鵝不是白色的,就能證明這個結論是錯的。你問醫生,接種疫苗是不是100%安全,他會告訴你,“不是100%,還是存在一些罕見的或後遺症,但是目前的證據證明這些嚴重副作用很罕見”。一般人就會覺得,“沒有100%的把握,那我是白老鼠?”醫學上的證偽和不確定性造成它不容易戰勝謠言。

其次,科學的敘述方式也不利於和大眾溝通。科學比較嚴謹,回應速度比較慢,但人們的興趣和媒體的變化是很快的。好比一些人在接種疫苗後發生嚴重事件如中風,心臟病甚至車禍都一律怪罪疫苗。當醫療專家經過一番調查,慢悠悠得出結論時,再開始澄清謠言的時候,早就沒有人關注這件事了。而且,大眾傳播要求簡潔直白,醫學用語比較專業晦澀,大眾聽不懂就說“你到底在說什麼,我不懂,你在騙我”。

如何在這信息氾濫的時代分辨謠言和事實?以下有幾點想和大家分享。

第一,只相信有權威性的報道和文章。在辨別真偽時,你還要看報道所引用信息和觀點來源。信息源的質量,決定了信息的質量。第二,有關部門在回應謠言或假信息時必須採取積極態度,及時澄清和更正以免發酵。第三,遠離散播謠言的群體。如果你發現你的社交群主里老是有人散播謠言,果斷把他拉黑。

總結來說,如果你要節省時間和能量,對於官方發佈報道和一流媒體報道默認為靠譜,直到被證據證偽。對其他來源內容,默認為不靠譜,直到證據證明為實。關鍵是後半句,不管什麼來源,最終靠證據說話。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