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強調“生活品質”,卻忽略了“死亡品質”,他討論自殺和安樂死、末期患者的精神狀態,再爬梳各大宗教生死觀,詳述“臨終精神科學”的研究歷史,進而建立“現代生死學”。
美國《獨立宣言》說:“人生而平等”,然而真正的平等,其實是“人終有一死”。
ADVERTISEMENT
本書自1993年出版,改變很多人的未來,正確來說,是讓更多人死得更有尊嚴,而這場死亡學運動的推手就是傅偉勳教授。
傅偉勳教授,臺大哲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專長於倫理學,自1970年代開始教授歐美和日本流行的“生死學”。
當他也得到癌症時,生死學不再是一門知識,而是親身驗證的時刻來臨了。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生死學經典《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指出:“今天的死亡過程在許多方面都可怕和令人厭惡,更孤單、機械化、非人化,死亡過程變成孤離又無人情味。”尤其是絕症患者。傅教授說,這幾乎是今天工業社會、城市化、小家庭化的必然結果。
現代人強調“生活品質”,卻忽略了“死亡品質”,他討論自殺和安樂死、末期患者的精神狀態,再爬梳各大宗教生死觀,詳述“臨終精神科學”的研究歷史,進而建立“現代生死學”。
然而生死學不是紙上學問,而是必須真正應用於死亡,大部分這方面的著作都以德文和英文書寫,傅教授從1980年代開始陸續在臺灣《中國時報》專欄介紹,其中以歐美“意義治療法”和日本“森田治療法”為代表。
“意義治療法”由維也納大學精神醫學及神經學教授Frankl博士提倡,他家人幾乎全死於納粹集中營,令他深刻體會到,要從更高的精神層面才能探索生命終極的意義。
日本精神醫學專家森田正馬醫生在1920年代創立“森田治療法”,也是由於經歷過許多死亡體驗,讓他東京大學期間,就特別關心臨終者心理,遂結合禪宗和大乘佛學,救了許多神經質的患者。
當年我在臺灣念大學,親身感受到本書一出版就造成巨大風潮,媒體上討論不斷,傅教授在出版後3年過世,但已經在平靜的湖面投入一塊石頭。經過民間、政界和醫學界的不斷努力下,終於促成2000年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15年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乃亞洲第一個頒佈的相關法令,讓臺灣從注重人權提升到注重“死亡權”,令更早推廣但無法立法的日本羨慕不已。該法令讓民眾事先立下書面的醫療決定,以免將來在昏迷、植物人、失智時無法自主決定醫療。
影響所至,臺灣各所大學也出現生死學系,訓練專業殯葬禮儀、臨終陪伴、悲傷輔導人員,不只照顧臨終者,也照顧家屬的心理。傅偉勳教授雖然不敵癌症,但造福了未來的臨終者,終被譽為“生死學之父”。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