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2日讯)地质学及机械工程师诺沙希达博士说,居住在山丘毗邻或山坡附近的居民,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土崩预警指标等知识,这样一来则有望减低人命伤亡的风险。
他今日向马新社指出,近来国内所发生的天灾,不再带有季节性质,反之往往是气候变迁所造成降雨量大增,结果衍生成一系列灾害事故如闪电水灾和土崩。
ADVERTISEMENT
他说,土崩发生在一瞬间,人们往往来不及逃生,逃命的时间也不到一分钟,结果就陷入灾害当中,这是因为土崩并不像水患,水位慢慢地上涨而能够极早预示水灾的降临。
他表示,土崩前的迹象或几项指标,是人们应提高警惕的,包括斜坡突然开始出现土蚀、泥流和高速的雨水流下山坡等现象,这标示著有些地区已出现裂痕欲崩塌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树倒,因树根已无法紧抓土壤。
“谷歌地球“可追踪地形变化
也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地球与环境科学系高级讲师的诺沙希达说,民众其实可透过谷歌的软件“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来追踪一个地区的地形变化,若山坡景象显示空广就极可能将引来土崩事故。
他表示,这是民众所可掌握到,最有可能发生土崩事件的预警迹象;接下来应马上通报地方政府市议会官员,以采取下一步行动。
“一旦发现土壤不稳定迹象,则尽快撤离现场以自救,人们应该与山坡保持至少5至10公尺的安全距离。”
他提醒说,居住在山坡附近的居民,应时时对气候尤其下雨的天气,不论是否长时间降雨都应保持高度敏感,而且雨持续不停地下,则会带来积水情况,最终导致斜坡土壤不胜负荷而倾泻及造成土崩。
滥伐土地 没缓冲区
安邦是土崩黑区
针对安邦武吉柏迈2花园的土崩,诺沙希达说,众所周知,安邦一带是土崩事故的黑区,这是因为人们滥伐土地所致。
他表示,如果该山区一带没有充作缓冲作用的地区,那么降雨量一高便容易造成土壤移动及崩泻的风险,届时就会掩盖掉山脚的房屋。“这是因为尤其是活性粘土,要比沙性土壤更容易移位和倾泻下来。”
他说,若单从肉眼初步观察,土崩意外的现场,其土壤属于活性粘土,拥有极高含水量,一旦膨胀和渗透就容易爆发土崩。
他指出,斜坡的保养与维修一般上是每5年一次,以检查寒冷或酷热气候,对该土壤带来的反应和影响。
他说,土崩属于地球表面动态式的一种过程,人们所能做的就是降低土崩的风险,这包括需要定期为斜坡保修。
勿仅置网 应修复保养山坡
诺沙希达促请政府及地方政府当局重新检讨对山坡展开的修复与保养工程,不能只是对山体置网,而没事先彻底了解土壤的元素。
他说,与山坡毗邻的花园住宅区,是需要装一台斜度测定器(inclinometer),因这些地区属于土崩的高风险区。
他说,一般的高原也装置了这样的l斜度测定器,因为在非雨季时期,此测定器也尽可能发挥作用,至少能降低灾害的风险。
他认为,在应对天灾事故的反应方面,政府当局已提高了应有的戒备,以迎接更糟情况的到来,而在一些方面,当局仍有改善的空间与必要。
“例如参与救灾工作的消防及拯救局队员,需良好地掌握地质与土壤性质的知识,这能确保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土壤移动情况,不会将加剧整个拯救行动,使情况变得更糟。这对拯救队员本身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他说,如果不了解土壤性质而一味地挖土,这样的动作往往也可能迎来泥土加剧地倾泻。
林俊宪:国人防天灾意识偏低
UKM东南亚灾难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林俊宪说,我国人民对水灾、土崩或地震等灾难的防范知识及掌握水平,一般上仍然偏低,而且参与防范的演练次数也不多。
他说,相对的人们比较常参与防火演习,反观日本、印尼、菲律宾的人民则常常参与天灾的防范演习,所以说大马人民在这方面显得较为松懈。
“这造成一项灾害事情发生之后,往往不清楚是否将直接冲击及危害到我们本身。”
他说,在过往的案例,水灾灾区的受影响人民,被有关当局指示离开并疏散至安全的疏散中心时,仍有灾民拒绝这么做;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和展开这方面宣导与教育工作,提升民众的防范醒觉意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