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12:00am 19/03/2022

开印法师

越建东

胡元翰

开印法师

越建东

胡元翰

正信佛教徒必須 多聞 深思 勤修 佛教原典

记录整理/韩美云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步驟是聞思修,可是一般佛教徒皈依多年只停留在誦經和參加法會,而沒有再上一層樓,研讀經典,理解經文,實踐修行,以開啟緣起的智慧。

閱讀經典並非難事,國內有多個佛教組織通過讀書會和線上佛學課程引領信眾循序漸進修學佛法,深入經藏,信解行證。

ADVERTISEMENT

《活力副刊》邀請3位善知識分享閱讀佛教經典的修行法門。
學習佛教經典是
認識佛教最直接的途徑。

主持人: 一般的佛教徒比較喜歡參加共修,或閱讀大師們的佛教文章來認識佛法,可是甚少接觸佛教經典。從“深入經藏”來談,佛弟子應從哪一個階段切入經藏,認識經典?接觸佛教經典,需要有什麼佛學基礎?

越教授:毫無疑問的,讀原典,即原來的佛教經典是認識佛教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徑。

  語言是佛教文化、佛教思想的載體,若沒有語言,佛教經典的內容則無法被後人所理解。可是佛教原典是古典語言,經由梵文、巴利文,再經過漢文翻譯,它不是現代人所熟悉的語言,所以佛教初學者必然難以閱讀和理解經典。

  大部分人閱讀大師們的佛教文章,因為這些大師已熟讀佛教經典,而且用我們熟悉的語言,用淺顯易懂的解說方式讓我們瞭解佛法。因此,大部分人是以這個方式認識佛教。

  由於一般的佛教徒是業餘學習佛教經典,建議他們先讀大師的文章,有了基本概念後再去了解真正的原典則比較方便和容易理解。專業的佛教修行者是兩者並進,除了背誦經典,也在專人的解說下理解經文。

元翰:馬來西亞佛教徒多是閱讀大師的文章,而不是經典,這是層次面向的問題,並無不妥。佛教初學者從閱讀大師的文章著手,因為這與他們的生活較有相應,也比較容易掌握,有了基礎之後可以往更深入的層面去精進。

不過,閱讀淺白的文章可能無法掌握核心的佛法,也可能會斷章取義,因為讀者沒有完整理解經典,因此會詮釋出另一個意思。當我們有了基礎後,深入經藏,可掌握佛陀的佛法。

開印法師:不管是古代人、近代人或當代人的著作都要有契理契機的部分,但現代的著作,不一定是大師或出家人所寫,特別是在歐美國家,有一些著作是結合了心理學、正念或醫療,所以這些著作有特定對象,這些特定對象不一定是閱讀佛教原典的人,他們是跨越不同的平臺,不同語系的群眾。

  現代人的著作帶有針砭時弊,附佛外道,這些不是古代經論所有的,現代人的著作有其價值,切合這個時代的需求、環境、特定群眾,在契機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積極推廣和灌輸正信佛教
以破邪顯正。

主持人:開印法師提到附佛外道,令我聯想起有不少“奇人異士”,他們也有很多信徒跟隨,有些也出版很多著作在馬來西亞廣泛流通。有信仰的人會說這些是附佛外道,不去涉獵;沒有信仰的人則把這些都當是心靈書籍,透過這類文章去接觸宗教。

你們有什麼建議給這些讀者?

越教授:以現代社會的多元化,這種情況很普遍,是無法避免的,因此須要破邪顯正。外道能蓬勃發展是因為正法的力量太弱了,所以他們吸引的信眾多是一般的大眾庶民。從臺灣的歷史來看,如果正法強會吸引中上層的知識分子,當他們深入佛法後不會接近附佛外道,反而會在很多場合去做某種抵制。

以顯正作為重要的開始,必須推廣有深度的佛法。

如果正法薄弱,即便作廣泛宣傳,例如舉辦活動、大師開示,及推廣佛學課程,而外道也是用這種通訊和方式作傳播,所以無法抵消附佛外道的力量。

元翰:附佛外道在傳法的過程中有分為幾種不同的形式,有的用佛教經典作不一樣的詮釋,例如創價學會信奉《法華經》、盧臺長調整修行儀軌、方式和觀念;真佛宗盧勝彥是自創一部經典,自稱轉世佛。

普羅大眾因為沒有佛學基礎,看不懂經典,所以需要藉助善知識、法師引導他們。馬來西亞有很多佛教組織辦醒覺講座會,協助大眾分辨正信佛教和附佛外道。

開印法師:佛教教導眾生離苦得樂,是普門大開給所有眾生學習,因此,眾生有享用佛法的權力。作為正信佛教徒是有義務兼顧做好內外品管。

我們要自我提升,破邪顯正,對於附佛外道組織篡改佛經,扭曲佛法,我們要做出回應;針砭時弊的文章須讓一般信徒看得懂,聽得明白。不要像早期臺灣的一些出家人和居士還跟隨附佛外道的組織修行和學習,這是內部品管出了問題。

另一方面是對外積極推廣和灌輸正信佛教,像聖嚴法師的著作《正信的佛教》、印順法師的著作比較通俗易懂,馬佛青也辦了很多類似的醒覺活動,讓信眾認識正信佛教。

每一部懺文是
以一部經典為依據。

主持人:懺文,如《大悲懺》、《梁皇寶懺》、《藥師懺》,是否歸納在佛教原典?

越教授:從敦煌流傳出來的懺本來看,懺文是跟經典結合,儀軌嚴謹。廣義來說,原來的懺本是原典的實踐化,所以需要有一些儀式,如唱誦懺文,這在原典是不存在的。懺本不完全是教義的解釋,它是屬於實踐的行為,所以拜懺如果處理得好往往比閱讀原典更能攝受人。

元翰:漢傳佛教的懺文,如:《大悲懺》、《梁皇寶懺》、《淨土懺》等的內容豐富,若能真正去理解懺文,這是很好的修行法門。

每一部懺文是以一部經典為依據,例如《淨土懺》出自《無量壽經》、《大悲懺》是根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撰集的一種懺法。

懺文是出自天台宗,所以與禪修有結合。拜懺之後讓自己身心清淨,比較容易進入禪修的狀態。現在漢傳佛教在運用懺悔法門時一般上已變質,我參加過一些寺院舉辦的《大悲懺》法會已沒有觀想,可是觀想是拜懺的一部分;另一些拜懺法會已縮短時間,或只是唱誦懺文。

開印法師:拜懺,無論是《梁皇寶懺》、《大悲懺》都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行儀。中國的懺本儀軌跟天台宗有密切關係。天台宗是八大宗派的老派,從懺本追溯其作者,多少與天台宗有關聯,而天台宗非常重視教理和禪修。

懺的概念和行儀在佛陀時代已有,僧團內部有對首懺、五人羯磨懺、二十清淨僧眾懺等,但在印度佛教走向大眾部的時候,不只可以對佛陀懺、僧團懺、僧眾懺,甚至可以對佛像懺。在大眾部開展以後,天台宗也結合了對佛像懺的這種方法。修行人懺了之後減少五蓋的干擾,懺過去所造之業等。

拜懺如果不瞭解懺文的意義,會不會變成唱誦大合唱?在接引大眾上,這是無可厚非的,所以法師需要開示,向信眾解釋懺文的意思。

能改進才是真的佛法,
不是靠盲信。

主持人:普羅大眾或一般初學者想要接觸原始經典,應如何循序漸進,深入經典?另外,若不諳中文,根據漢語拼音誦經,是否能與經文相應呢?

越教授:建議他們先接觸現代人解釋的版本,如印順法師、聖嚴法師所著和講解的經典。一般人念《心經》、《金剛經》會感到困難,經過大師解釋後會比較能理解和明白。

與華人文化繼承下來的經典可以是接觸原典的一個方便法門。有學者統計,一千多年來與華人文化相關,華人常用的佛教經典計有二十幾部,其中包括《法華經》、《華嚴經》、《地藏經》等。

初學者一定要接觸的初級佛教經典, 首推《阿含經》。這部經典很適合現代人,不只因為是佛陀的說法,它的性質跟很多大乘經典不太一樣,所談的內容,如:五蘊、六入處、修行等都是我們可以體驗到且可以改善的,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經驗。這也彰顯佛陀的原則,你若能改進才是真的佛法,不是靠盲信。

另外,音譯經典是形式型的,是用來唱誦的,不適合作為深入經典的方式。要深入經文需要有文字的理解,不能單靠拼音。

元翰:近10年來我通過辦課程向大專生推廣經典。一般上會選用篇幅比較短,內容淺白,較貼近年輕人生活的經典,如《心經》、《八大人覺經》。

一般人誦經是照著念,沒有去理解內容。漢傳佛教的古德有一句話說,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另一句話說:誦經一千遍,不如做一遍。佛弟子須建立起這樣的修行次第。

但是,初學者一開始只是誦經還是有作用的,當下即使是不瞭解內容,也算是結緣,種下這顆種籽。我本身也有這樣的經驗,在我小學時,從家裡的書架上找到一本由竺摩長老所講解的《金剛經》,對年幼的我來說確是太深奧了,但我堅持看完。上大學後,當我具備了佛學基礎便很容易看明白《金剛經》,因為之前已播下種籽,植入在記憶中。

開印法師:《吉祥經》是值得推廣的一部經典,信眾們可以先閱讀《吉祥經》,之後再閱讀其他經典。《吉祥經》出自巴利聖典五部經藏之小部“小部聖典”第五,是以偈頌為主,語言通俗易懂。它勾勒出十偈中的38個吉祥架構,敘述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離惡法,趨向善法。

多讀原典、經典的好處是
瞭解佛陀真正說什麼。
主持人:誦經不如行經,如何實踐在生活中?很多信眾誦經只停留在口唸,沒有實踐,而且有些人誦經主要是為消災,感受神通,所以很多人修行多年仍煩惱不斷。

越教授:佛教徒可分為幾種類型,有的是消災型,不管是誦經、參加法會都是為了消除病痛和生活苦難。這類型的人數最多,但不要勉強他們深入經藏。其次是要求現實利益,想要馬上得到好處的人,他們須重視和認識經典,從經文切入,培養因果觀。

最後一類人是對佛教的終極目標,究竟樂、見證涅槃和成佛,他們絕對需要認識經典,開展3種智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佛法最重視的是修所成慧,所以我們不能單靠讀經和粗淺修行來得道,必須經過標準的戒定慧步驟,讀經後對持戒起堅定信心,且要花很多時間投入在修禪,這才可能修所成慧。

不要小看初學者,有些初學者是這類根性的人,因此,為了完成這3種智慧,他們必須深入經藏。

有些人讀經很久了還是有很多煩惱,是因為實踐的部分遠遠跟不上讀經所理解的部分。有很多佛教徒因為透過部分的修行去實踐佛法,這反而有助於提升對經典的認識,對經典的理解有很大的領悟。

元翰:有的佛教徒參與誦經、共修是朝著功德的目的而去,這是無可厚非的。佛門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所以我們須接引和幫助每一個眾生,想方設法讓他們提升,超越這個層次,學習行經和解經。

佛門諺語有說:法經未轉食輪先轉。漢傳的寺廟多有準備食物吸引信眾,製造機會給他們熏習佛法,讓他們慢慢改變觀念。

開印法師:我們鼓勵佛弟子多閱讀經典,不管是翻譯或原著,當然這也要端視每個人的能力和興趣。多讀原典、經典的好處是瞭解佛陀說什麼,而不是以我們自己說的來詮釋佛陀說了什麼。有時候,我們認識的佛陀是我們自己想像的佛陀,佛法是我們自己認定的法,所以需要有善知識帶領大家去閱讀經典。

如經典中佛陀所說的,世間的正見,主要是對業的因果關係。一般拜拜的人,包括有病苦的人、拜懺的人,他們也需要在懺罪和拜懺的過程中聽一些開示,讓他們從因果業報的故事、譬喻和經典中建立基本的業報觀。

如果想要進一步深入經典和禪修的人,在緣起的正見上,須通達無常苦,修習“毗婆舍那”正見,這是內部的提升。這需要從事教育的內部建構落力推廣,通過讀原典做內部提升,在外做教育和推廣工作。

我希望位於大城市的佛學會能推動和帶領信眾閱讀原典。前陣子馬佛青辦線上佛學課程,在總結時我認同開仁法師所說的,馬來西亞佛教徒應該是時候提升閱讀原典,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成佛之道和佛法概論的基礎課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