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共享空間舞團製作,舞蹈家林保旭和音樂家林繡潔聯合編創的一臺線上演出:《Love From Home》(愛從家裡來)。這是一個談演節目,談的是應景的疫情話題,演的是由抗疫生活中的體悟而引發的創作靈感。林繡潔的單元叫《想對你說的話》,是一個由大提琴、二胡、笛子、揚琴和敲擊樂手組成的中西合璧小型樂隊表演。
ADVERTISEMENT
分享疫情以來的生活體會與感受,然後帶出作品,是本演出的一大構想。於是表演就從林繡潔的談話開始。談話內容大意是疫情開始時她也開始了畫畫生涯,雖然收入甚微,卻多了陪伴與教育孩子的時間與契機。其中有啥吃啥知足常樂的精神灌輸,幫助自己與孩子適應了經濟拮据下的新常態生活。同時,也在與孩子的生死離別課題的交談中獲得繪畫的創作靈感。
獨創與原創性的表達
林繡潔的作品、呈現方式,從談話、選曲、編曲、服裝造型等給人平淡的感覺。這與她的談話分享的重點之一:“粗茶淡飯足矣”相一致。她演唱的3首歌曲是〈愛的代價〉、〈一葷一素〉、〈搖到外婆橋〉。坦白說演唱效果一般。林繡潔的嗓音算柔和但可惜唱腔略微鬆垮直白。這也是一種可以理解,也常見的現象——一些音樂家的共同狀況:由於處在涵蓋面大的工作狀態,反而具體到例如歌唱這樣的專業領域時並不如一個職業歌手那麼有辨識度或術業有專攻。音樂界唱功不足或不完美(非指偶像歌手),但還是廣受歡迎的其實大有人在,例如羅大佑。當然舉這個例子有點兒大。我的意思是:從受眾的角度,每一種藝術呈獻,必然有其側重點,也就是所謂的看點。聽眾可以不太介意羅大佑的唱腔,或反而在習慣後喜歡他的唱法,是建立在對他的創作才華——歌曲的獨創與原創性的喜愛上。所以林繡潔完全可以發展自己的獨創與原創,那她唱得怎麼樣也不妨礙她的廣受歡迎的。
看完演出後與藝術總監馬金泉瞭解林繡潔的背景,得知她在2年疫情中失去在學校的音樂課外活動的教學工作。她用很大的努力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工作可能,包括在線上教纏繞畫,或製作餃子出售。這就是在疫情下藝術家的生存狀態:真實的遭遇與心境搬上舞臺,沒有誇大也沒有粉飾,也沒有自憐自艾。有的只是一種從容淡定的表達,雖不完美。
下半場是林保旭單元:《家》,表演者是林保旭、陳曉波、林子茜、林子淨。後3人就是林保旭的太太與孩子。這樣的設置讓《家》這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合為一體了。這是頗為引人注目的一點。
相對於林繡潔分散式分享,林保旭是在節目開演前就集中一次談完自己的疫情體會與創作。然後4個節目不間斷的連續表演。屏幕上提示觀眾節目的更迭,並喚回觀眾記憶的,是一到兩句話的文字。這些文字有詩歌的凝練力度,創造氛圍導引觀眾進入。下面引用一個以饗讀者:
〈情人的眼淚〉
敬婆婆,我家的開始和延續。
敬老爸,我沒承接您的男兒有淚不輕彈。
將愛的藝術搬回家
林保旭採用4首歌曲,作為《家》單元的舞蹈音樂選擇。歌曲配舞,可說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歌詞容易窄化舞蹈的想像空間,甚至替代主體解釋舞蹈。但林保旭卻能做到善用視聽元素組合,突出了作品主題,強化了藝術感染力。例如〈情人的眼淚〉與〈愛情〉這兩個舞蹈的音樂的選擇,與演員(本人身分/選角)的搭配,乃至舞蹈動作的設計與節奏安排,在表演效果上可說是達到渾然一體的和諧感。楊偉漢版〈情人的眼淚〉如泣如訴的唱腔,與林保旭沉鬱頓挫的舞風下,高度抑制的肢體移動產生一種相反相成的契合,帶領觀眾進入作品的傷痛世界。〈愛情〉歌詞:“愛是折磨人的東西,卻又捨不得這樣放棄,不停揣測你的心裡,可有我姓名?”這首張洪量名曲最動人的一句,映照了場上雙人舞中父女的對峙,把人一下子帶回兩代之間相處磨合的成敗焦慮與唏噓。
〈女人與小孩〉是齊豫原唱的一首歌。林保旭用了本地歌手陳芷潔唱的版本配舞。舞蹈前半段由林保旭太太陳曉波與女兒林子茜聯合表演。這個基本上由手語動作組成的舞蹈,後半段加入了小女兒林子淨的本色表演,應該說林子淨的加入,及其本色表演,使原來工整有序的手語舞增色不少。究其因就是童趣與不加雕琢的質樸本色讓舞蹈發生了化學變化,昇華了主題。
在“談話”中,林保旭提到: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因為疫情關係,他有機會和女兒一起排練舞蹈,與女兒有更多互動的時間,不知不覺中一家人的感情更緊密。本演出在共享空間排練室拍攝,在〈情人的眼淚〉獨舞時,通過鏡頭我們看到窗外對面一整片灰濛濛的大樓的一排排緊閉的窗子,和遠處灰濛的天空。這是一個巨大的意象,卻具有多義:你可以說它象徵監牢,困住了人們飛向藍天,也可以說它是必要安排,讓停不下來的人們只能停下來——迴歸,回家,因為,“愛”在家裡等待。
從事劇場/表演工作者都知道,這行的特殊性質,特別容易造成忽略陪伴家人的事實。林保旭的體悟,也應該是很多人的思考。而林能將心中所愛的藝術搬回家裡,成了與家人相處、溝通的方式之一,不啻為解決了魚與熊掌的千古難題,令人稱羨。
所以,當最後一個畫面定格在林保旭一家四口的對視微笑時,我們就感受了這一家的幸福與演出的力量:一種平淡而堅實的力量。
更多文章: 鐵枝偶的積極探索與當代啟示──潮州傳統鐵枝偶戲《Ibu 伊母》 吳偉才/無攝影的歲月 西北孤鳥/忘了我是誰的《非凡家族》從鬧劇演到正經八百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