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優勢與興趣,並且為之投注熱情與努力,不斷嘗試為社會創造出價值時,便會獲得相對的回報。
ADVERTISEMENT
最近是畢業季,很多學生的高等教育生涯可能有一半都是在居家學習中度過的。最近也是中小學2022/2023新學年的開學日,他們將結束時而居家,時而到校上課的模式,轉向以實體課為主的方式,屆時就能與同學有更多實體的互動,比過去兩年體驗更多的校園生活與各類活動。
無論是步入社會,還是開始新學年,我衷心希望他們都滿懷期待。人力資源部長沙拉瓦南上週在國會談到國家失業率的課題時,提及許多年輕人比起領取穩定的最低薪金或基本薪金,更傾向於在零工經濟中尋找機會,因為所賺的錢分分鐘比基本薪金還要高。
他也提到時下許多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不曉得如何撰寫履歷表,因為許多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準備應付考試,而不是讓他們準備就職,因此儘管有一紙文憑在手,有的學生在求職路上沒有方向,有的則未能展現出就業競爭力,在職場上覓得一席之地。
若要將畢業生缺乏就業競爭力的問題完全歸咎於教育體系的缺失,我想這必定有欠公允,因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看待想要取得的教育結果的心態,而在教育鏈的相關者如父母、教師和體制當中,需要負上最大責任的還是我們自己本身。
過去在求學時期,我一心只想著考取好成績及投入到課外活動當中。把書讀好以及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固然重要,但是如今回頭再看看,若當時能再加上一個更高的視野,那必定更有助日後的志向發展,那就是在課業與課外活動中發掘自己的優勢與興趣,並時刻思考如何能夠將之發揮出來,以創造價值。
“發掘潛能”、“發揮優勢”相當陳腔濫調,但是許多人未必真正懂得與執行,以至於隨便問幾個人:“你覺得自己的強處或你會的技能是什麼?”時,許多人都未必答得出來,有的甚至會說:“我覺得我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能”。這或許該歸咎於我們都太投入一心想要把書讀好、把試考好的應試教育思維了。
同時,還不清楚自己的強處與想要運用自己獨有的天賦來為社會創造什麼價值的情況,容易導致隨波逐流的現象,即別人說理科出路較廣就選擇理科,別人說什麼領域能賺錢便去什麼領域試水溫,或是原本自己想從事某某領域,卻因別人說沒有出路,便打消了自己的念頭。
還有盛行了一段時間的斜槓或副業趨勢也是如此,若非以自己的強項為主幹,就容易落得正業與副業兩頭不到岸的下場,從斜槓變成“削弱”(Slash的另一個含義),疲憊不堪。
雖然這些別人提供的資訊與各領域的發展趨勢,確實是我們在選擇道路上的重要參考,但是最終還是不能偏離自我優勢的發揮,否則即便考到好成績了,生活富裕了,也會感到缺乏意義感。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許多投入大量時間工作或高職厚薪的“成功人士”身上——感到空虛。
過去很多人認為,先搞好成績,再搞興趣,或者先確保自己生活穩定,有車有房,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這樣的想法是時候該稍微扭轉過來了,因為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優勢與興趣,並且為之投注熱情與努力,不斷嘗試為社會創造出價值時,便會獲得相對的回報。
當然,把書念好和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課餘或業餘活動中也相當重要,我尤其提倡沉浸式的學習與體驗,才能在過程中發掘熱忱,只是若再加上“我要從中瞭解自己的長處、我要從中發揮自己的強項,並且創造出價值”的濾鏡,便能使整個過程更有方向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