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是人類壽命的必然現象。縱使我們還未看到政府規劃符合老齡化社會機制的政策,但老年人還是能依照自身的能力和需求,為自己製造和創造符合自身條件的機遇,讓晚年生活更美好、幸福和健康,不留遺憾。
ADVERTISEMENT
我國邁向老齡化社會是不爭的事實。2020年大馬人口及房屋普查報告指出,65歲以上群體佔3千240萬總人口的6.8%(220萬人)。10年前,65歲以上群體僅佔2千750萬總人口的5%(140萬人)。10年裡共增加了80萬老人,即增長了5.7%。老齡化速度將在接下來幾年加快步伐,根據預測,到了2030年,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比重將超過10.3%或達到410萬人。
這是一項驚人的預測。尤其是在這個疫情還未明朗化的時刻,人口老齡化給家庭、社會和國家增添了一股無形壓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和設備還未見到具體準備。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素質,如何實行老年人護理、照護需求,如何完善國家醫療衛生服務機制等問題將直接影響人口結構以及國家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同時,東方社會的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行的傳統概念已不復存。獨居和空巢家庭以及家庭結構趨向少子化的現代生活模式,促使傳統家庭式的養老功能被前進的時代給淘汰。曾經,一對父母可以養活10個孩子;現在10個孩子卻不能養活一對父母。社會的變遷、家庭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僅僅顛覆了養老的觀念,傳統對幸福、健康理解也受到衝擊。
我們祖、父輩對幸福和健康的基本理解就是人老了,不愁吃、不愁穿,兒孫繞膝,三、四代同堂。同時還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享有孝順的孩子隨叫隨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福氣。可是,當孩子散居各地,健壯的父母住在鄉下,孩子在城鎮,有者孩子長年在海外定居,這時父母就要學會和麵對不依靠孩子照顧的舊觀念。
名國際導演李安就認為傳統的孝順裡面有太多應該、必須、不得不的壓力;名作家劉墉在嫁女兒時提到孩子離開父母是人生的必然,都在提醒這一代的父母,當孝順不再是子女照顧父母的枷鎖時,老人生活也將會變得多姿多彩、豐盈。《年輕不老,老得年輕:劉墉寫給中老年人的勵志處世書》以及《和孤獨做朋友:弘兼憲史的一人生活學》,這兩本書強調老後不靠孩子照顧,當個優雅的帥氣老人都值得借鑑。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晚年人生才能讓老人幸福、健康?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和作家馬丁賽裡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提到,沒有閨蜜、兄弟、哥們兒的關係是老年人不幸福的來源。《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項目自1938年啟動以來跟進了724位男性的生活,研究的成果顯示構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與家人、朋友和配偶間的親密人際關係。事實證明擁有與社會緊密連結的人更幸福、更健康。研究中發現老年夫婦可能天天鬥嘴,但只要他們覺得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相互依賴和扶持,是有利於老人們的健康狀態。
雖然現有的國家體系將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但老齡化是人類壽命的必然現象。縱使我們還未看到政府規劃符合老齡化社會機制的政策,但老年人還是能依照自身的能力和需求,為自己製造和創造符合自身條件的機遇,讓晚年生活更美好、幸福和健康,不留遺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