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魷魚的價格從原本1斤臺幣10、20元逐年漲價,1990年巔峰期達到550元后,就沒能再高上去,鮮食都供不應求,怎麼可能有貨能留到曬乾貨?產量不足,就算花再多錢也買不到,而且既然價格貴。
馬來西亞有種稱為“蘇東”(sotong)的海鮮,會烹製成參峇醬炒蘇東、炭烤蘇東等菜式,我第一次吃非常驚豔,鹹香帶勁,有別於臺灣人對蘇東在味道上的理解。臺灣則會把蘇東細分成魷魚、透抽、中卷、花枝等,我從沒弄清楚過誰是誰,其中魷魚又分為鮮魷與幹魷,幹魷是客家小炒與魷魚螺肉蒜這兩道名菜的必要靈魂。
ADVERTISEMENT
臺灣本地並沒有魷魚,主要產地來自日本與韓國,就地捕撈後曬制,受到高緯度天然風土影響,曬製出來的魷魚帶有亞洲人喜愛的旨味(umami),比起同樣能帶出鮮味的幹鮑、乾貝來得平價,因此很受常民歡迎。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高雄一位耆老回憶,“六七十年前,爸爸會碳烤魷魚當下酒菜,那炭香與魷魚香瀰漫整屋子,哪輪到小孩子吃,只能在一旁光想而已,也不敢開口要,只等父親心情好,順手掰下一小截須腳給我,魷魚雖硬正好可以嚼很久,而烤好的魷魚沾醬油吃,甘甜鹹都在一起,越嚼越甘甜。”
幹魷魚的價格從原本1斤臺幣10、20元(約2-3令吉),逐年漲價,1990年巔峰期達到550元(約70令吉)後,就沒能再高上去,臺語有句俗諺:“生食都無夠,哪有通曝幹。”意思是鮮食都供不應求,怎麼可能有貨能留到曬乾貨?產量不足,就算花再多錢也買不到,而且既然價格貴,大家乾脆去買乾貝、小鮑魚算了。
現今的幹魷魚普遍來自阿根廷、智利、秘魯沿海,但當地沒有曬制技術,必須由遠洋漁船捕撈後,運回臺灣解凍曬制,鮮度、風土、技術都不若日韓,鮮味、芳香也有所折扣,上一代的人們徒留無限的回味。
“魷魚大王”的發跡故事
然而我還是想提提1950年代,臺灣曾經誕生一位“魷魚大王”的故事,並記錄一下魷魚的輝煌年代。
日本終戰後,泉州人李維中落腳臺北大稻埕,經營一家綜合性南北貨舖子,後來逐步轉型成為魷魚專賣店。他六十多歲的兒子李興順(人稱順哥),回憶起幼年時候:“全盛時期,你所看到店裡的每一處,滿滿都是幹魷魚。”
1950年代,政府成立“物資局”提供國外物資供應的審核、調整及分配事宜,也就是說,一般商家無法由國外自由進口貿易,那麼李維中是如何成為魷魚大王的呢?
當年想進口、買賣魷魚的商家需領有購買憑證,不過根據店家屬性,並非均有買賣魷魚的需求,因此李維中便逐步蒐購全臺這些店家的購買憑證,也就能提高採購額度,旺季也買、淡季也買,累積到一定數量後,他做了一件令人難以理解的事。
順哥說,打比方物資局的魷魚公定價1斤是50元好了,他開始降價求售,頭幾天賣1斤49.5元,過了幾天降到48元,他往來的都是中盤商,這些盤商看到李維中賣得比物資局便宜,便趁勢採購了一些,過沒多久,李維中又降到46元。
這時盤商開始慌了,不敢有所動作,萬一採購後他又降價,那要不就跟著降價賠本賣出,要不就滯銷囤貨。而李維中賣得比物資局的公定價便宜,連帶使得物資局的魷魚也滯銷,他主動跟物資局協商採“專案處理”,以46元價格全數收購魷魚。
獨大之後,他便開始漲價了,從1斤46元開始,一路漲到50元、55元、60元,盤商見漲價便擔心價格將不斷上揚,恐慌的大量購買,於是魷魚便讓他賺到了第一桶金,並且贏得了“魷魚大王”的封號。現今位於臺北迪化街144號,便是他的起家厝,如今成了李興順的私人招待所,據說市值臺幣2億元(約3000萬令吉),或許將來大家有機會來臺灣,可以路過瞧瞧,那不只是一棟豪宅,而是時代的印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