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拉卡斯·32歲·馬六甲人·大學助理教授
我在羅目支那出生,雖然我是印裔,但自小就在羅木支那新明小學就讀。該校的獨特之處在於大部分的學生是巫裔學生,因此我在華小能夠接觸到華裔及巫裔同學,並與各族朋友交流。
由於我能夠口操流利的華語及馬來語,因此升上國中後,各族的學生都很喜歡和我交流。
當我到大學時卻發現情況不一樣,學生只是和自己族群的同學交流,他們很奇怪我為何能和各族同學打成一片,我也很好奇為何大學的情況和中小學完全不一樣。經過考慮後,我決定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我國大學生之間的跨文化交流。
現今很多非華裔父母認為送孩子去華小就讀,不會對孩子未來的學業有多大的幫助,而我卻是活生生的例子,只要父母在家關注孩子,無論是以任何語言為媒介語,絕不會影響孩子的學術表現。
基於經濟問題,我從小到大,不曾到任何一間補習中心補習,從小六檢定考試至中六,我也並非全A優秀生,但是因為父親相信有一日我會成為他的驕傲,我一直以來都盡最大的努力學習。
此外,我自2003年認識一位華裔朋友鄧日祥後,就和他及其家人保持密切的關係,幾乎每次我回去家鄉探訪母親時,都會去拜訪他們。
鄧日祥是家中獨生子,其家人也把我當成親生孩子看待,其母親也是我攻讀學士學位時最大的動力,併為我的成就感到驕傲。
她總是說,我是不一樣的印裔,其實是錯誤生長在印裔家庭的華人。如果我不是在華小就讀就不會講華語,也不會有機會成為他們的家人,因此我很榮幸曾就讀華小。
我父親於2010年離開我們,因此無法目睹我完成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他在25年前作了一項了不起的決定,就把我送去華校就讀,因此我感謝我已故的父親、我的家人、華裔朋友家人、母校,以及曾於1997年至2022年曾教導我的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