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国阵势力要坐下来谈,达成真正的联盟,并清楚地告诉选民,选后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ADVERTISEMENT
反国阵势力的联盟,无论最终是什么政党组成阵线,始终需要提出要以怎样的模式,来进行政治协商。国阵模式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
国阵模式,是一个以巫统为主导,马来人议程为核心的政策制定,其他成员党需要好好地听话来进行政治协商。当无法取得共识,巫统将做出最后的决定。这是建立于巫统掌握多数马来选票的基础上。它也是不对等的关系,多数族群利益主导少数族群的权力关系。
在第14届大选,这个模式短暂地被打破,因为巫统失去了大多数马来选民的支持。而希盟作为初生的阵线,缺乏具体的族群政治合作模式,上台后面对诸多族群课题时无所适从,结果乱象丛生致内部严重分裂,让在野的国阵有机可趁,与同样是马来权益至上的内部势力合作夺权。
希盟的组合,其实符合了族群代表的政治现实。不过,无论是内部代表华人,还是马来权益的,抑或伊斯兰诉求的政党,却陷入左右不是人的局面。
很多关系到族群利益的课题被渲染的时候,华基政党被指出卖华人利益,马来政党被指背叛土著和伊斯兰。那是痛苦的22个月,一段充满纷争,族群关系在媒体上紧绷的日子。
马六甲和柔佛州选,在反国阵势力无法取得任何默契之下,国阵重新掌权。国阵也大有将在下一届全国大选强力回归之势。因此,反国阵势力对于族群合作的模式有什么选择?我认为有三种。
第一个就是照搬国阵的模式,即以主要族群为核心。国阵模式其实在多元族群政党的学术研究中,一度成为关注的成功个案。毕竟,它过去多年成功维持了各族的和平共处,所有的争论都止于媒体或团体的动员表态上,没有真的演变为冲突,也没有军人夺权、宗教极端分子掌权、寡头家族执政等等东南亚国家民主政体无法顺利操作的更棘手问题。
第二种模式是理想的各族平权想象,就像支持希盟的选民所期待的,也是希盟以为自己可以做到的。这个模式在希盟实际的经验中,牵动了各族的敏感神经线,也扯动各方的经济利益,结果都更不满意。不过,这是最理想的模式,希盟的执政经验是此实验的过渡。
第三种模式是由贡献最多议席的政党主导,如果是行动党,那么就要由它为核心权力。或许这个模式有点太遥远,即使行动党获得多数席位,它也可能放弃这样的合作模式。作为代表华族的政党,在多元族群的现实中,一度的执政,让行动党在处理族群课题上已经进化了,甚至出现所谓的“去华”的争议。
有论者提出以默契的合作方式,达成反国阵势力对国阵一对一的排阵。这个取巧和侥幸的心态是没有吸取上次22个月的惨痛教训。如果选择那种默契合作,我认为选民会选择国阵的稳定,因为极可能又出现当前国盟和国阵貌合神离却同枕的执政合作形式。
因此,反国阵势力要坐下来谈,达成真正的联盟,并清楚地告诉选民,选后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各自为政的分歧,到了最后是大家撕破脸皮的决裂,别重复之前的教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