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角攝

|

国际写真

|
发布: 10:40am 28/03/2022

潮剧团

潮剧团

泰国潮剧团“青囊玉楼春” 疫情冲击仍无阻热忱

“青囊玉楼春”潮剧团演员在台上演出,作为一种使用潮州方言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百年来伴随著华侨的足迹传到东南亚及欧美等地。

在泰国华裔人口较多的那空沙旺府一个偏僻乡村里,灯光四射,锣鼓开场,中国潮剧《洛神》正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

今年54岁的许庆安饰演《洛神》中的曹操,作为泰国“青囊玉楼春”的老戏骨,这位来自广东潮州的老生演员,面对台下寥寥无几的观众,叹了口气说:“天壤之别了。”

ADVERTISEMENT

他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刚来泰国演出时的光景,那时潮剧团有100多人,演出时常有上千名观众,而现在潮剧团只剩30多人,观众有时比演员还少。

80年代前,“青囊玉楼春”潮剧团漂洋过海,来到泰国。作为泰国潮剧团中的翘楚,剧团曾受邀为泰国王室演出,也曾赴中国海南献艺。潮剧的观众多为年长的泰国华人,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古老戏剧艺术的受众逐渐减少。

泰国如今只剩约30个潮剧团。从曼谷的永久戏台,到四处走穴的戏班,“青囊玉楼春”的变迁也折射出潮剧在泰国面临的困境。

“新冠疫情让剧团雪上加霜,曾经每年平均300场的演出,现在已不足百场。”

“青囊玉楼春”潮剧团团长吴桂德说,潮剧不仅是源自中国的古老戏曲剧种,也是连接千千万万泰国华人的精神纽带,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坚持将潮剧发扬光大。

成立40余年的泰中戏剧艺术学会,正努力推动潮剧本土化发展。

“我们一方面尝试将泰语融入潮剧表演,让更多泰国观众易于接受,一方面计划在曼谷建立中国戏曲学校,培养包括潮剧演员在内的专业人才。即使整个行业正在凋零,也决心为后代保留这门艺术。”

图/文:新华社

潮剧团演员在台下祭拜天地祈福演出顺利。
潮剧戏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款式)、颜色和图案花纹上。
有些演员跟随剧团赶赴多个个演出地点,只好带著家中小孩完成“戏剧人生”。
潮剧团演员化妆与更换戏服后在后台休息。
戏曲化妆分为两部分,一是妆面,二是梳头,梳头也就是所谓的发型。
幕后工作中,化妆是颇为神秘的一个部分,它与演员的舞台形象息息相关。
潮剧团演员在后台化妆准备演出。
音乐是重要一环,从表演的形式来说,潮剧的音乐主要包括了歌唱和乐器伴奏两部份。
潮剧团演员化妆前后对比(拼版照片)。
“青囊玉楼春”潮剧团演员在在开演之前先彩排一次。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8am 16/02/2024
【粉墨登场/潮剧02】郑朱花/加入潮剧团近一甲子岁月,小时候一看潮剧就爱上!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陈世伟

视频:本刊 陈愐壮

潮剧为中国戏曲之一,俗称潮州剧(又称潮音戏),是使用潮州方言唱做的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

潮剧源自中国潮州,其中潮汕是潮剧的大本营。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剧。”随着潮汕人离开家乡,以大锣鼓及潮州管弦乐器伴奏的潮剧亦传播至中国广东东部、福建南部以及东南亚等地。当时,在马来西亚聚集的大量潮州人,将潮剧视为异乡的消遣以及思想的心灵支柱。

郑朱花在《潇湘秋雨》中的小生装扮,她饰演的是蔡子安一角。

潮剧的舞台特色十分鲜明,每一场潮剧都配有幕景,吸引观众眼球。

此外,南下的潮籍移民亦将原乡情怀,寄托在民俗信仰中。这意味着,每逢神诞喜庆时都有潮剧的身影,成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因此,潮剧在马来西亚的发展都离不开庙宇。在1930年代,当时人们对潮人文化娱乐需求愈发迫切,来自中国戏班供不应求,继而催生本地戏班的兴起。

然,从19世纪至今,间中历经港剧风潮崛起、人们对方言掌握不再流畅,加上潮剧发展重镇新加坡从马来亚联邦政府独立……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潮剧市场一步步缩小。

如今,马来西亚的潮剧团又是如何的一个光景?

戏台上人物所戴的帽子称为盔头,俗称“头盔”,是传统戏剧角色身分的象征。因应角色,舞台上挂着的头盔多样,有包公帽、文凤冠、状元帽等。
郑朱花指向今晚演绎《潇湘秋雨》的剧本。

14岁加入剧团,之前一句潮州话都不会说

去年12月下旬,麻坡巴东翠美古庙外正举行平安晚宴。主舞台进行着抽奖环节,一桌桌的宴席在眼前展开。在这样吵杂的环境下,次舞台上演着潮剧《潇湘秋雨》,反串小生一角的,是72岁的郑朱花。

抽离角色后与其对话,她的中文口音参杂着方言,特定词汇只能用潮州话表达。谁又曾想过,她在14岁加入剧团以前,竟然一丁点潮语都不会说。

“小时候看潮剧就很喜欢,那时觉得他们化妆很美,小生花旦扮得很美。我放学后都会来看戏,读书也不要。”重提60年前的往事,郑朱花仍兴致满满,“有戏做的时候,我们一班姐妹都会来看。戏班的老板看到,就邀请我们加入剧团。他说这是艺术,学了会很好用的。”

最终,仅有郑朱花获选入团。当时入剧团的条件之一,便是要求14岁的她只身一人前往新加坡。无视父母的反对,郑朱花和“织云潮剧团”签下7年之约,从此与潮剧系下不解之缘。

回忆起儿时在剧团内的严格训练,郑朱花示范潮剧的姿势和手势。
加入剧团训练,从“六角头”学起

说起织云潮剧团,在50、60年代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发起人为新加坡潮剧名人杨柳江。当时,他更为潮剧团设下与中国汕头剧团一样的班规:准时生活作息、抽鸦片的要戒掉、不可以赌博、不可以说粗话、团员之间互相研究艺术和规定团员要练习写字、讲华语。

郑朱花表示,扮演皇帝时便要穿龙袍,朝臣穿蟒袍,地方官(州县府官)穿的则是官袍。
潮剧的戏服并无寒暑四季之分,从朝官的蟒袍,还是百姓的项衫或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这也是潮剧舞台戏服的特点。

织云潮剧团在成立之初,共有六十多人,聚集了最优秀的导演和演员,郑朱花在访谈间反复提起的“中国来的先生”林如烈,便是当时人称“潮剧泰斗”的圈内名人。

在这样人才济济的戏班内,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年幼的她生活起居都在剧团,但凡剧场新人,都必须从“六角头”开始学起。所谓的六角头,就是一名潮剧演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和要领。

在传统潮剧中,有4种基本角色,即“生”(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俗称“乌面”)和“丑”(小丑、老丑、女丑等)。而这4种角色,分别有不同的特征和妆容。

“一开始都是从配角做起,先做兵然后将军,看你的智慧到哪里。”在手机录音尚未普及的那个年代,当老师教了一段戏,学员必须用脑力记着,“老师唱一句,我记一句。拉尾音的时候‘啊啊啊啊’,这一个都不可以少啊,因为还要配合琴和板的操作。”

潮剧中传统经典剧目包括《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等,她说:“透过戏让不分年龄层的观众、小朋友,可以知道历史故事。”

为了更快掌握角色的精髓,郑朱花年轻时会常常躲在舞台一隅“偷师”,她分享:“有个师姐做戏很好,我就在台前偷看学习她的眼神,会惹师姐不高兴。”由于身材高挑,郑朱花接受的都是饰演“小生”的训练,“但有师姐在,我们不能学,只有等到她有事不能表演,我很高兴,因为是我上场的机会。”

问及是否有尝试过其他角色,她摇摇头表示没有,“可以演不同的,但专做一个,对角色塑造比较好。好像小生就是要有一个台架,角色换来换去的话,可能会影响架势。”在潮剧《佘赛花招亲》中的杨继业一角,便是郑朱花首次登台演小生的角色。

潮剧团光辉不再

从前阵容庞大的织云潮剧团,早已不复在,名字也换了。

“现在的‘新玉楼潮剧团’就是织云的班底,这个‘太子爷’也就是以前的团长从中国请来的,我看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各行各业都有保护神,一般上剧团供拜的保护神为“太子爷”,简单来说就是“戏神”。她说:“太子爷很灵的,会保护你。如果出台的时候紧张,拜了太子爷后就会好了。”

在登台演出前,包含郑朱花在内的所有演员,都会先拜剧团内的戏神太子爷,祈求表演顺利。

问起现在新玉楼潮剧团的团员人数,郑朱花直言从多年前六十人的盛景,到现在的人数骤减,“现在的人越来越少, 从前团员比较固定,现在进进出出,有二十多人就差不多了。”

20世纪初期为潮剧在新马两地的黄金时代,名牌戏班都在戏院和游艺场表演。

但随着看剧的人越来越少,潮剧渐渐地走向街戏,主要靠演酬神戏赚取三餐温饱。如今,每年适逢华人农历新年、中元节、神诞及九皇爷诞,潮艺团会接到不少演出邀约,亦是团员最忙碌的时期。

但说到潮剧的未来,郑朱花坦言新加坡对于潮剧较为看重,不时能发现年轻人的身影,“新加坡读书的人很喜欢做戏,他们认为这个是艺术,喜欢打扮得好看,但马来西亚就很少了。”

点击链接观赏视频:

【粉墨登场 04 • 潮剧】朱花从小就爱看潮剧

相关文章:
【祥龙瑞气/01】舞龙一出 气势谁与争锋?
【点燃年味/01】从东方走向世界,烟花爆竹千年漂流史
【时来运转02】甲辰龙年新气象 金水转木火转折年
【年年有余/01】深海斑鱼之王——龙趸怎么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