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交錯,我仍被這股香味給深深吸引,踮著腳尖,隔著一窗鐵絲網,從外頭沙地往廚房不厭其煩的問:釀蛋角蒸好了沒?
這個下午,我擱下工作,一心試著還原媽媽的味道。
原本只用文字記錄表達,後來編輯通知說要配上食物照片,只好匆匆跑到超市買一包絞肉和半斤明蝦,用來配搭家裡的大洋蔥及冰箱裡的菜園雞蛋。
就全憑想像,躲在廚房開始複製多年未嘗的童年好滋味。
首先將明蝦剝殼去腸,剁成碎泥,再把洋蔥切小丁,與新鮮絞肉拌合一起,調個味加入胡椒粉、鹽和少許醬油,即成釀蛋角的肉餡。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接著打發蛋液,加點鹽,倒入油鍋煎成圓形,在半分熟之際,以中心線為界,一邊放上適量肉餡,再將另邊對摺覆蓋,而後用鍋鏟輕壓蛋角孤邊使其收口黏合為止。當兩面都煎至金黃,即可盛起裝碟,拿去隔水炊蒸至肉餡熟透,再灑些蔥花紅辣椒即大功告成。
妻說,難道一定要寫這工序繁複的“釀蛋角”嗎?選些一般常見的媽媽菜,文章寫成後再到外面找間餐館 “回味”和拍照,不是簡單得多?
我倒是怔住了。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為何一提起“媽媽的味道”,就會很直接的聯想到釀蛋角呢?
一股摻和著洋蔥味的蛋肉香,於是從記憶的廚房繞了數圈,飄了出來。
時空交錯,我仍被這股香味給深深吸引,踮著腳尖,隔著一窗鐵絲網,從外頭的沙地往廚房不厭其煩的問:釀蛋角蒸好了沒?幾時可以開飯?
小時候外婆跟我們同住,母親四十三歲才生我,起初幾年家裡廚事都由外婆料理,直到母親辭工後才易手,所以母親的手藝主要傳自外婆,然而父親是客家人,因此家裡吃到的家常菜餚除外婆一脈相傳的東莞家鄉味外,也混搭著不少母親不知從哪兒學來的客家菜。
記得多年前有次跟一位知食友人談起,小時候家裡常吃的一些媽媽菜,像“蒸水蛋”、“魚腸油條蒸蛋”、“甜竹燜塘蝨魚”、“鹹蛋蒸豬肉”,當然還包括這道最讓我想念的“客家釀蛋角”。
話還沒說完,朋友經已叫嚷起來:“釀蛋角”!我小時候家裡也常吃這道菜呢!
同樣來自客家/廣東家庭,我們驚詫的發現雖然住在不同州屬,然而兩家人的家常媽媽菜卻有許多交集之處。於是愈說愈興起,便建議各自回家往記憶索尋,將小時候的媽媽菜單給抄錄下來,找天一起並列比較,看相近度到底幾許?而當中又有多少經已成為“懷念食譜”,從家常菜餚中隔代消失。
這概念很好,可以整理出各別時代的味覺共同記憶,或許可以延伸出一套“出土”的懷舊食譜,讓味覺記憶得以保存下去。更覺精彩的是,雖然不同籍貫,不同區域,所產生出來的自然是一套完全迥異的家常菜餚,但仔細分析卻有某些相近之處,與時代相連。
因為以前資訊並沒現在發達,書局很少精美的食譜,電視沒有無孔不入的美食烹飪節目,媽媽們所謂的學會一道菜餚,主要透過代代相傳,或是親友鄰居間的相互傳授,或偷師摸索而來,所以同一菜式可能同時成為許多家庭的拿手家常菜,變化之間,或鉅或糜,還是圍圈在同一範疇內,各自精彩罷了,卻很具地方性,能架構出同一時代的味覺記憶。
不像現在,主婦的手藝多來自食譜,即使籍貫菜餚也是透過食譜多於媽媽的傳授,加上味覺全球化的結果造成Fusion料理滿廚房飛,創意無限,要整理出一套屬於這時代的媽媽家常菜,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多年以來一直有個心願,就是有系統的收集華人家庭的媽媽菜。分年代、籍貫、地區,還原一套除食譜外,更描繪出時代點線面的飲食文化構成。
新年期間,回老家吃團圓飯,看見九十歲的老母親自然便想起她以前常做的“釀蛋角”。剎那間就彷彿回到童年,踮著腳尖,隔著一窗鐵絲網,從木板屋外往廚房不厭其煩的問:釀蛋角蒸好了沒?幾時可以開飯?
心想,我要學會這道“媽媽的味道”,五月親手做給媽媽吃。
2010年2月28日完稿
後記:這篇文章寫於2010年2月28日。三個月後,母親被證實患上胃癌末期,開始以透管方式進食,折騰九個月後,於2011年2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九十一歲。我始終沒機會親手做碟釀蛋角給
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