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02/04/2022

张汉清

祖母

下南洋

大家族

张汉清

祖母

下南洋

大家族

祖母——歲月的故事/張漢清(新山)

作者:张汉清(新山)

環顧將要以抽成方式,轉租給別家礦務公司開採的最後一片礦山,心中多有不捨,無助亦無奈,這段時間確實對所有事務都感到心灰意冷。

“姑婆,牛車已在外等候了,”在身旁撐傘侍候著的蓮姐提醒。蓮姐是早年從廣東東莞家鄉帶過來的小輩,專門照顧起居生活。20世紀中,牛車在小鎮小鄉仍是重要的運輸公具,載客的牛車車身裝備如同小房屋,車伕多為印度旁庶普錫克族。這位車伕深受信賴,還能用三幾句客家話交流。多年以前曾有一趟路花了3天才到達上霹靂県府宜力,當時公路並不完善,柏油路與黃土路交替,大部分時間穿山過林,沿途盡是猿啼鳥唱,偶爾伴隨掠過的風聲,趕路人肯定沒心思去留意青山綠水,欣賞那忽隱忽現的穿林雲霧,只焦慮著能否在太陽下山之前到點休息留宿。沿途較有人氣的是伐木公司存放樹桐的碼頭,他們都歡迎旅人走近涼亭休息片刻,喝碗解渴的六堡茶。

ADVERTISEMENT

那天,祖母終於到了宜力,見著了丈夫生前伐木場的股東。這位股東也不得不佩服眼前這位能言善辯的纏足女人,只好把糾纏經年的賬目股金一分不少算清歸還。伐木場事件解決後,祖母不顧世俗眼光,毅然把腳上二十多年的纏腳布永遠解開,更滿懷野心地朝事業邁進。在那以男性為主導的墾荒年代,女性必須要有更堅韌不拔的意志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在乎褒貶,只求有個安逸富足的家園,期待子孫滿堂枝繁葉茂。這更是那個年代女性的傳統家庭觀念。

1901年間,祖母再婚後誕下張家第一個男孩,很自然的對這孩子期望特別大,日後這長子的確也很用心承擔家事,讓祖母寬心享受了三十多年的退休生活。她這段時間也沒少牽掛留在家鄉東莞的孩子,家鄉有她更深厚的情感回憶——17歲不到嫁給從南洋事業有成回來的中年鍾姓同鄉,讓她感動的是,雖然年齡有些差距,卻是明媒正娶的髮妻。幾年後她隨再次回來的丈夫經廣東汕頭,乘主要航行於東南亞的紅頭船來到了馬來亞檳榔嶼,再經水路南下太平十八丁港口上岸,轉乘牛車回到經商基地沙叻北,全程花了整個月。沙叻北自開埠以來就是南北貨運的主要驛站和物流分配地,提供檳城與太平南下怡保的人最適當的中途休息站。19世紀60年代初,太平拉律峇當戰爭期間,近打穀發現了豐富錫源,在利益前提下,英國政府更特意保護十八丁港口南下路線通行無阻。此時客家先民避開了拉律之戰,大批從檳城南進近打穀尋找夢想,更造就中途站沙叻北一片繁華景象。

“阿婆回來了,阿婆回來了!”遠遠就聽到孫子們客家話的歡叫聲,祖母頓時心情舒暢。祖母習慣講話時帶著東莞鄉音,孫子們則用惠陽客家話回應。孩子們在堆放的膠片間跳上跳下玩樂,他們知道祖母必會帶他們到廣生源茶樓吃一碗叉燒雲吞麵,或選擇一粒大包,又或每人派兩角錢買自己喜歡的零食。今天是收購商來收膠片的日子,店面分放有各自編號膠片,每一個編號代表某一段膠園和給膠工抽傭的方式,傳統上抽傭方式分為三七分、四六分、五五分,園主通常佔大份。多位膠工都是祖母從家鄉帶過來,視之如子侄的後輩,故全都作五五對分,好讓他們能多寄些錢回家鄉。

成為鄉鎮最後的

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正處內憂外患政局紛亂,祖母決定回鄉把兩個年幼男孫帶回身邊撫養,幾位同鄉後輩也跟隨她到來,經培訓成為熟練膠工。橡膠園是祖母認為最穩當的投資,故每隔一段時間她都會買進三幾依格新膠園,用集少成多的方式成為這鄉鎮擁有超過百依格橡膠園的園主。

40年代世局紛亂,好不容易走過日侵的3年零8個月,卻又傳來新中國成立,家鄉產業全部收歸國有的消息。祖母覺得這事很不公平,因為家鄉每一寸田產都是她用南洋的辛苦錢購買的,她也很公平地對待所僱用的鄉親。隨後令人更沮喪的是,家族業務向來倚重的長子壯年病逝,讓年過80的祖母萬念俱灰,從此笑容難現,原計劃開採的最後一片礦地也轉租了出去。

祖母的百歲人生中,有七十多年在沙叻北達成了事業夢想,但也嚐盡了甜酸苦辣的考驗。50年代初馬共在這一區域活動頻繁,英殖民政府加大力度限制各行各業的發展,令這裡繁榮不再,原有的名門望族和普通居民紛紛出走,最後留下來的大多為橡膠小園主和膠工。祖母的家庭成為了這鄉鎮最後的大家族,兒孫繼續留守在這沙叻北的家鄉。

長子去世後16年,祖母在祖宅病逝,享年102歲。上百子孫披紅上孝,送走了她人生最後一程。今天已繁衍七代的張鍾兩姓後裔也散居國內外,唯四代以後的子孫無一在家鄉出生。讓她生前最有成就感的膠園如今已棵樹不留,曾經的礦地,也只留下讓人有感滄桑的礦湖。

祖母的故事要告一段落了,且將北宋蘇東坡晚年寫給兒子蘇過出任中山府通判時,最後一首充滿佛理禪意的詩〈觀潮〉,轉送給我族後輩,也送給被歷史腳步遺忘的家鄉沙叻北——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寂靜的老義山上,在祖母墓裡,伴隨著是張鍾兩姓祖父的金骨。右邊正是她最倚重的長子的墳墓。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