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強調,過渡到地方性流行病階段,並不等同於疫情好轉。充其量只代表疫情來到了一個平穩時期(Plateau)。病毒仍舊無所不在,保護好身邊老幼仍舊至關重要。
ADVERTISEMENT
2022年4月1日對國人而言是極具歷史性與紀念意義的一天。午夜00時00分的臉書被遊子通關的照片給洗版了,這是久違的熟悉畫面。住在新加坡對岸的我,當天上班途中也頓感路上的車輛多了一些,感覺整個城市活了起來,內心充滿感動。除了重開邊境之外,我們在這一天亦從“冠病全球大流行”正式過渡到“地方性流行病”階段。
“地方性流行病”這個詞彙,我們聽了好久,但我們是否真的瞭解其含義?大家似乎都很雀躍,認為當疫情進入“地方性流行病”階段,就代表著疫情好轉了。是否真的是這樣呢?我想大家有必要好好了解“地方性流行病”到底是什麼?又具有什麼樣的特別意義?
流行病學(Epidemiology)裡有三個相對重要的詞彙,就是流行病(Epidemic),全球大流行(Pandemic),以及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這三個詞彙的意思,看似相似,卻有所不同。
“流行病”指的是一種在很短時間內,在特定人口,地區或國家,迅速又廣泛且無預警地爆發,以超過平時的病例數量或頻率蔓延的疾病。打個比方,“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SARS CoV 2)2019年第一次出現時,被稱為新型冠狀病毒,當時在中國武漢的數百萬人中傳播。剛開始時,病毒只在中國爆發,尚未涉及其他國家與區域,那個時候就是屬於“流行病”階段。
至於“全球大流行”我想大家應該相對了解。當“流行病”不受控,從原發國迅速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大陸,導致全球多個國家都發生這種“流行病”,則進入到“全球大流行”階段。這一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境外輸入病例”。在當下,若是沒有“境外輸入病例”,疾病則不會在其他各個國家成為“流行病”,也不至於會引發大規模社區感染。最好的全球大流行例子,就是冠病從中國廣泛傳播到全球各個國家。至今,全球多個國家仍處於冠病全球大流行的階段。
那我們最近常掛在嘴邊的“地方性流行病”又是什麼?當一種疾病在一個群體或地區中繼續的存在著,但其擴散程度趨向穩定,而且更能夠被預測時,則進入“地方性流行病”階段。這個階段與“全球大流行”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再需要境外輸入病例便能在人群中持續出現。
在這個時間點過渡到“地方性流行病”階段,真的代表疫情舒緩,受到良好控制了嗎?大家是否記得政府之前宣佈進入“地方性流行病”階段的7項指標?這當中包括了單日確診病例少於1200宗,單日死亡病例少於10宗,隔離中心使用率少於30%,確診率低於5%,醫護人員確診率少於1%,住院率少於0.5%,以及全國疫苗接種率超過80%。而我國究竟又達到了7個指標中的哪幾項呢?大家心照不宣。
我國疫情之所以過渡到“地方性流行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境外輸入病例數量與本土社區感染病例數量相比,已顯得微不足道。再來,國內大多數人民已接種疫苗,再加上總感染人數相當之高。當感染人數達到一定數量,人體在自然免疫與人工免疫的協助下,感染率則保持相對穩定。
說的直白一些,因為社區感染病例已經非常高,高到一個地步,境外輸入病例數量已不會照成太大影響,這其實有點諷刺。馬來西亞約3200萬人口中,約有420萬人曾感染冠病,占人口約13%。而新加坡約570萬人口中,約有110萬人曾感染冠病,占人口約19%。當疫情在兩國之間,都以社區感染病例為主,而兩國人民也已達到一定的免疫程度,那麼在實質上冠病或已成為兩國的地方性疾病。因此在此時有條件的將國門重開,刺激經濟活動與發展,也算合理。
但我必須強調,過渡到地方性流行病階段,並不等同於疫情好轉。充其量只代表疫情來到了一個平穩時期(Plateau)。病毒仍舊無所不在,保護好身邊老幼仍舊至關重要。朋友說,到後來才明白,疫情的這兩年,原來不是用來擊退敵人,而是把自己的身心都武裝好,接受這個外來者的同行。這點,我認同。我們甚至應該裝備好自己,預備在下一個10年裡,迎接另一位新的外來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