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日本上班族下班後都泡居酒屋,不敢回家。準時回家,就是不必應酬,也等於沒有前途。
ADVERTISEMENT
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美麗回憶了。日本經濟低迷超過30年,失業已是常態。50歲中年大叔閒賦在家,靠80老父退休金過活,也已不是新鮮事。這般悽切的社會現象,受薪男salary man保住工作已是萬幸,哪還需假裝應酬不回家。
下班後有家歸不得,除了不想再面對另一個老闆外,還有一個理由:職場險惡, 小人得志;惡人當道,前途無亮。小男人只好躲在居酒屋,摸著冰冷酒杯,相互取暖。這是全球大合唱的一首悲歌。
還好有居酒屋打救眾生。先說日本的飲酒歷史:由最早傳說的口嚼穀物,吐出發酵成酒,再追溯到公元3世紀敘述當年民間生活細節的《魏志倭人傳》,已有飲酒記錄。公元712年,日本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也有說明喝酒是貴族、武士和僧侶的特權。宗教儀式,神人要合一,更是非酒不得。
居酒屋則要到17世紀的江戶時代才出現。早期只是賣酒,尤其是為各地到江戶(現代的東京)討生活的單身漢和武士,提供一個工作後輕鬆解壓的據點。後來才兼賣醃漬的海鮮、內臟等簡單下酒菜。隨著開放門戶和西方影響,慢慢演變成酒吧餐廳。這和西方的大眾酒場有異地同源之妙。
鏡頭拉回今日:隨著經濟低迷,日本人的居酒屋文化也由下班喝兩杯變成小酌一杯。
麒麟啤酒幾年前的調查,三成受訪者表示上居酒屋只喝一杯。這倒像我們去涼茶檔,喝完就走人。六成的受訪者不曾超過兩人一起喝酒,真可憐。
配合消費能力,店家推出了千元日幣以下的套餐:啤酒一杯、拉麵一碗、加6粒煎餃,滿足受薪族想喝酒的慾望,也可飽肚。連賣牛肉飯的吉野家也在下班時分賣起啤酒套餐。
日本和臺灣的居酒屋多過快餐店,我國當然也有,正規的倒不多。也只能在首都、新山和檳城這幾個規模較大的城市找到,多是旅居的日本人開的。
試過在購物中心看到“居酒屋”:掛著幾個店主在連鎖店大創Daiso買回來的燈籠,還強迫外勞穿著大幾號的浴袍式武士裝,胡亂喊幾句日本人聽不懂的日語,就開起居酒屋來。
賣的是快餐式套餐:天婦羅、烤鯖魚、姜炒牛肉、烏冬和蕎麥麵,奉送一杯綠茶。清酒、燒酒、高球威士忌沒有。連啤酒也不賣。問了一下,經理嚴肅的回答:要照顧部分客人的感受。
可以接受飯店不賣飯酒店不賣酒,但就是不能接受居酒屋沒有酒。如果銷售目標不是酒客,大可直接用“餐廳”,豈可傷害另一部分人的脆弱感情。
偽居酒屋和政客一樣:粉飾門面,空喊口號,就征服了大家的腦袋。只有少數頭腦清醒的酒徒,才會堅持店家實現諾言講信用:掛酒就賣酒,不要掛個燈籠來哄我。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