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有人想讓輪椅使用者的“家”變得更實至名歸嗎?這項家居改造建費約需80000令吉,有商家願意贊助這80000令吉嗎?可留言或於辦公時間聯絡星洲日報活力副刊。)
從前兩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殘障人士,尤其是輪椅使用者需要的空間較大,過道要寬,如果要在現有的公寓住房改造無障礙空間並非易事,改造條件不設限的有地住宅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ADVERTISEMENT
可是當土地越來越少,有地住宅的價格越來越高,公寓、組屋等高樓住宅在未來將無可避免地成為人們的主要選擇。
屆時,殘障人士群體,以及因年老或意外而需要使用輪椅的人們,又應該如何在處處是障礙的房子內棲身?
與其在後期為改造而傷透腦筋,我們何不從一開始就未雨綢繆?
如果一棟高層住宅尚在設計階段時,可以考慮到哪些無障礙空間的元素,儘可能為殘障人士群體提供居住便利呢?
美門殘障關懷基金會代總幹事潘銀珠和行政助理楊居順就此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01|大堂的入口
通用設計是平坦或設有坡道的,大門可以是按一個按鈕就能打開或具備感應功能的自動門。
02|電梯
部分公寓設計時,在通往電梯前住戶需刷卡推開防火門或玻璃門,這對於手部無力的殘障人士來說會很吃力。
“電梯最好是安裝感應系統,因為有些輪椅使用者可能需要時間進去,可能在進電梯之際就會被夾到,導致受傷。不過現在一般的電梯都會有感應系統的。”潘銀珠說。
對此楊居順補充,現在我國許多高樓的電梯按鈕一般具備盲文,卻沒有設置盲道引導盲人到電梯。
“國外經常能看到高樓大堂會有盲道通往電梯方向和緊急逃生的出口。可能是本地的建築設計沒有這樣的規定,也有可能是設計圖上有,可是最後沒有做出來。”
此外,電梯內也應具備播報樓層的語音,以提醒盲人。
03|住家入口
每個住家的入口都有小小的臺階,因此許多殘障人士必須自備一個小小的坡道。
“如果入口是平的或有坡道會比較方便。”
04|電插座
根據通用化的設計,屋內的開關高度調低,即便坐著輪椅也能輕鬆夠到,方便所有人使用和碰觸。
05|臥室和過道
潘銀珠的家是有地住宅,因此基本上是完全可以按照她和丈夫的需求改造。
“我和我的丈夫都是用輪椅的,所以房間、過道可以容許兩輛輪椅進出、移動。但你想像一下高層住宅的主臥有多小。”
由於輪椅的尺寸各異,有的電動輪椅較大,有的重殘者的輪椅則是躺靠式的,因此過道的寬度以1.2米至1.5米最佳。
06|廁所
廁所大小分ABC 3種類型,其中A型的廁所是可供需要照護者協助轉移殘障人士使用的,長和寬需超過或等於230公分以上,入口寬度至少90公分,馬桶兩旁設有扶手以及獨立的水源等等。
潘銀珠說,下半身癱瘓的殘障人士在沖涼時,一般換乘沖涼用的輪椅或直接坐到馬桶上,因此廁所的空間必須要大,以讓輪椅可以轉動。
而健全人對於廁所幹溼分離的要求,實際上給他們造成很大的不便。
“對我們來講,可能要用很長的時間上廁所或沖涼,我們希望能一次過解決,避免一直移來移去。”
她指出,一旦轉移的次數增加,摔倒的風險也隨之上升。
“一些酒店沖涼的地方下會有一張可摺疊的板凳,但很窄、很滑。花灑設在馬桶旁邊比較方便。”
無障礙空間──把自尊還給殘障人士
16歲那年,潘銀珠因為淤血壓斷了神經線導致下半身癱瘓,花季少女的人生在一夜之間產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醫生說這幾率是萬分之一,一般淤血是在腦部的,我的是在脊椎骨,且是突發狀況,然後延遲就醫,錯過24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
“16歲,一個原本很活躍、健全的人,突然變成這樣,真的很想放棄生命,整個人改變了。”
原來生活能自理的人,變成事事要依賴他人,她開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休學一年在家自暴自棄,更嘗試過自殺。
“那時剛剛殘障,什麼東西都要靠家人拿給我,我只要一離開房間就寸步難移,去廁所也不方便,真的覺得自己很沒有用。”
一直到19歲那年來美門,真正認識、接觸到何謂無障礙空間時,她才重新建立起自信。
“無障礙空間和設施讓我們不再需要麻煩別人,是殘障人士可以自立、自由的基本條件,這很重要。”
她嘆道,疫情期間健全人待在家裡居家工作、不能外出也難免感到壓抑,更何況是長期待在家裡,而且是一個處處不便不適的“家”,殘障人士的感受可想而知。
“我們連出來也有問題,學校也不方便,連教育機會都沒得到,以後如何找工作?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
她直言,若非當時學校的老師鍥而不捨地勸導和鼓勵,同時校方積極配合、給予協助,她也許就此頹廢在家,中斷學業放棄人生。
“我也聽到過很多殘障朋友說,他們的師長不歡迎他們去學校的,也沒有相關設施。”她回憶,當時學校的廁所是位於樓上,且是蹲式馬桶,於是時任副校長借出他在校內的住處,每當下課時,她的母親就會推著她到那裡使用摺疊馬桶解決三急問題。
“如果沒有這些恩人,就沒有現在的我。”
不是沒錢,只是花錯地方
目前為止,甚少高樓住宅能夠達到無障礙空間的標準,畢竟寸土是金,空間便是金錢,難道是因為考慮到預算有限的緣故嗎?
UCSI大學建築與建築環境學院主任張集強助理教授則不這麼認為。
“因為我們太過於習慣設計給健全人居住,在設計的時候常常會加很多隻是為了有趣的(元素),到最後會浪費很多資源。”
他感嘆說,每次樓盤開售時的宣傳冊或廣告上,往往是幸福、健全小家庭的歡欣喜悅模樣,但你把一個老人放在其中,思維模式就會出現轉變。
“他們只是把錢花在譁眾取寵的效果上,真正要用到的反而捨不得花錢。”
他舉例,一些建築的設計明明牆面沒有開口,還非要貼上鋁片做造型,包括停車場設計成花花綠綠的造型,只為了在打廣告那一刻顯得美觀,這實際上無疑是一種浪費。
“馬來西亞尚未進入到大家已經很成熟,關心、要求更深層的東西而非表面的社會,我們還沒發展到這程度。”
“發展商不是沒有錢,只是寧願把錢花在表面。而且要把錢花在對的地方不是那麼簡單,還得動腦,真的要關懷和思考,這就要花時間。”
可惜的是,在建築行業講求的是速度,比如3個月就要求建築師出設計圖,因此無法更細緻和周全地做設計,只能如法炮製,複製黏貼。
他們,或者是未來的我們,只想要一個舒適、無障礙的家,有這麼難嗎?
從源頭灌溉種子,才能建構無障礙的未來
當參與到設計項目的學生彙報成果時,UCSI大學建築與建築環境學院副院長謝林霖、UCSI大學建築與建築環境學院助理教授劉勁𥠹,以及張集強也列席其中。
“我想最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作為一名設計者,當他們看到這麼一個案例時,意識到你的設計是幫忙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在聽完學生彙報後,張集強這般說。
“到最後審查一個好的設計,不能單純從好不好看,實用不實用,還要照顧到心靈層次的東西,這是之前學生做設計時比較少想到的部分,因為沒有感受到‘人’。”
而當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用戶出現在他們面前,才能體會到以“人”為本的精神。
實際上,這亦是本次改造計劃的初衷。
初始,我本想找資深的相關專家諮詢合作,後來轉念一想,相關科系的學生將會是未來建築領域的主力軍,何不從一開始就讓他們接觸和了解到殘障人士的需求?
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
希望這顆種子能生根發芽,也希望當時的畫面能鐫刻在他們心中,當從事設計工作時,仍能想起住戶不僅僅是健全人或年輕人。
相關報道:
【OKU家居改造/01】這個家處處是障礙,輪椅無“路”可行
【OKU家居改造/02】向有限空間挑戰,2方案打造無障礙便利生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