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麼說,訃告是生者為死者發的最後一封文告……
許多老一輩讀者翻開報紙第一件事是翻閱訃告。他們靜靜掃描,細看照片、人名、地名。也許是家鄉,或是曾經工作打拼的地方,有哪些曾經相遇的老朋友、老同事,或是久未聯繫的遠房親戚先行一步了。有時他們看見年紀輕輕的照片,即便素未謀面,也會不忍感嘆一句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ADVERTISEMENT
訃告的功能很簡單,就是通報死訊。可報紙上一方訃告的內容並不簡單,短短几行文字,交代了逝者生死、後事、親屬關係,以及最後敬意……
報道:本刊 白慧琪
攝影:本報 林添喜、受訪者提供、本報資料中心
根據資料,《禮記》〈文王世子〉寫“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不忘親也”,其中“赴”通“訃”。整句話的意思是:加冠(成年)、娶親一定要告知,逝世一定要報喪,才表示不忘親屬。《禮記》〈檀弓〉也寫,伯高死於衞,赴於孔子。伯高死在衛國,將死訊告知孔子。
本地文史田野工作者李永球說,自古以來就有訃告。訃告的功能簡單,家中親人過世,刊登一則訃告,通知各方親友。舊時還沒有報紙,人們就請讀書人簡單寫一則張貼家門,或寫一張紙條託人送到遠方通知親友。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他在田野調查中曾聽過,1970年代鄉下電話仍不普及,喪家還需託德士司機到城裡哪條街哪號門牌,向城裡工作的親人報告死訊。過往一些鄉鎮村落,若有一戶人家辦喪事,便以紅絲線綁住一對紅蠟燭,送給鄰里每戶人家。如此一來,大家都知道村裡有人辦喪事了。
誰來發? 誰會發?
在馬來西亞,至少20世紀初前後就有訃告。當時的訃告不只由喪家發,鄉團組織也會義不容辭代發〈敬告知交〉,告知同鄉哪位鄉長、鄉賢逝世,何時出殯,有心者可前來送逝者最後一程。與訃告不同,〈敬告知交〉通常包含讚美的詞句,歌頌逝者。
他手邊看過較為久遠的,是100年前刊登在《新國民日報》的〈敬告知交〉。當時太平福建公司為已故總理(福建會館會長)黃務美刊登,年份還是用“民國十年”,即1921年。文中讚美逝者道:排難改紛,厥功甚偉,又極熱心公益,交遊亦廣。
李永球說,舊時人們熱心代登,結果一人過世竟有多則訃告,不免造成混亂。太平福建會館1937年的會議記錄就曾記載,提倡改良喪儀,出殯之期由喪家自發訃聞,不需親戚朋友代登轉達。
他也提到,華人習慣“報喜不報憂”,這也體現在喪禮文化上。喬遷、婚慶等喜事,人們會發請柬邀請賓客,若沒收到請柬,可別不請自來。辦喪事不會到處邀請,而是刊登訃告,看到消息的人自行決定是否前往弔唁,或致電慰問獻上敬意。
兼具報喪、記載家譜功能
現今報章裡的訃告,內容大致如下:方框裡頭貼著逝者頭像,寫上“訃告”、“XXX逝世”,主文交代逝者祖籍、生與死之日、歲數、喪禮儀式、出殯時間,以及親屬列表。
新山文史工作者舒慶祥自1971年加入星洲日報擔任廣告員,這50年來看過、經手過不計其數的訃告、輓詞、泣謝和追思廣告,也收藏不少名人訃告。他說,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報章的訃告特別多,他的香港朋友看了非常驚訝。
在他看來,訃告除了通報死訊這一基本功能,也可視作小型家譜。遙想當年,馬新華人離鄉背井南來,沒有祠堂,更沒有家譜。直到他們逝世後,訃告不僅寫明祖籍,也詳列親屬,形同家譜。他們的後人收藏當作紀錄,將來又有親人離世即沿用。
舒慶祥說,1971年星洲日報在新山羅米街(Jalan Dhobby)成立辦事處後,採訪部與廣告業務才各自獨立作業。在那之前,喪府不是上報館找人刊登訃告,而是找記者或報紙代理代寫。
發展至今,寫訃告已非廣告員專利。很多殯葬業者也把訃告納入喪儀配套服務,備有固定格式的訃告,只更換文中姓名、祖籍、生死和出殯時間等逝者個人資料,並填充家屬名單。很多年輕一輩也不在報章上替長輩登訃告,而是在臉書等社交媒體上通報。
撰寫訃告要注意什麼?
如此看來,人們仍非常重視訃告,但這份“重視”不應僅止於形式。訃告的文字、格式、內容和意思才是重點,卻常被忽略。舉例,長輩在家中自然死亡,男性用“壽終正寢”,女性則用“壽終內寢”;若在醫院病逝,而非家中,用“壽終”即可;遭逢意外或輕生,不能用“壽終”,只能用“逝世”,且不必寫明意外原因。“隨侍在側,親視入殮,遵禮成服”,各有意涵,某些情況並不適用。
相較從前,舒慶祥認為訃告經年累月演進,已經移除許多較為封建的元素。例如,丈夫先死的妻子不再自稱“未亡人”,父母雙亡的兒子也不用“孤哀子”。李永球也說,從前的訃告不列女性和外家眷屬,只寫兄弟、兒子、侄子等,這種做法他並不欣賞。
就用語而言,舒慶祥覺得已經夠淺白,無需再簡化。雖然刊登訃告算是私事,年輕一輩在網上如何寫訃告是個人自由,但他認為訃告還需要有一定傳統禮數和規矩。
李永球也感慨,就連很多大專學府的學術人員也沒有研究,可見的確很少人真正關注訃告。訃告是唯一還保留部分文言文的文體,內容精簡,文字優雅,過於白話會顯出一些毛病。例如,“顯考/妣”,意即“我最敬愛的父親/母親”,兩個字不僅概括七字意涵,也表述了發訃者的身分——逝者的兒子。訃告是生者為逝者寫的最後一封文告,還需以最謹慎、崇敬、講究的心,細細檢查撰寫。
除了訃告,還有什麼喪事文告?
除了訃告,在報紙上刊登與逝者相關的文體還有輓詞、泣謝,以及追思。逐一來看:
【輓詞】
親友、鄉團組織、商業夥伴發給逝者的敬意。通常寫上4個大字讚美逝者,男性長者用詞如“五福完人”、“哲人其萎”、“高山仰止”,女性長者多用“駕返瑤池”、“懿德流芳”。
李永球解釋,輓詞其實就是喪禮上常見的挽幛。親友、鄉團組織或商業夥伴送來一塊布料或被單,寫明逝者(如:XX鄉團理事某某先慈),四字讚美的話、XX鄉團敬輓。
舒慶祥從事星洲日報廣告業務多年,據他觀察,1970年代輓詞還不那麼流行,多數是生意往來的客戶或華團替知名人士刊登輓詞。輓詞也成為一些華團制定的福利,若理事親人逝世,組織刊登輓詞以表敬意。
“以前的輓詞,(敬輓名單)一個人名5令吉,加起來多少,輓詞就多大。”商界、華社名人或其親人逝世,廣告員也會主動向他們的商業夥伴或社團招輓詞。“客戶都很樂意,因為他們可能很忙無法親自到喪府弔唁,我們(廣告員)代勞,幫他們完成人情。”
要特別謹慎的是,廣告員必須瞭解逝者身分、年齡、職業挑選四字用語。通常,年老且兒孫滿堂者用“福壽全歸”,喪府就非常滿意了。
【泣謝】
喪禮結束後,主喪者率領家屬感謝治喪期間眾多親朋戚友的幫忙,前來弔唁、贈送花圈、賻儀、刊登輓詞等。
【追思】
逝者逝世週年紀念時,家屬或親友刊登,以表思念。舒慶祥是星洲日報資深廣告員,從業50年。期間,他曾經手過連續十數年的追思廣告。一位老先生每年都為死去的太太刊登追思廣告,直到自己後來也逝世才停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