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必須和應用程式打交道,尤其是社交媒體應用,多到令人應接不暇。當元宇宙概念在2021年橫空出世,被人們喻為下一代的社交形式。大家可以一起“上線”,齊聚在奇幻炫目的虛擬空間裡面,用加密貨幣交易、消費、娛樂、社交和工作等。每個人只需戴上AR/VR眼鏡設備,便能化作一個卡通版的虛擬3D人物(或稱虛擬化身),在網絡虛擬世界盡情遨遊。可是,元宇宙沉浸式的體驗會不會令人變得更宅?又或者沉迷在虛擬生活裡面?
報道:本刊 林德成
照片:本報資料中心、網絡照片
ADVERTISEMENT
大力推廣元宇宙概念的臉書創辦人扎克伯格曾說,唯有自行探索,才能真正瞭解元宇宙。臉書吹哨人弗朗西斯.豪根(Frances Haugen)卻認為,元宇宙身臨其境的虛擬空間會令人上癮,無形中也鼓勵人們脫離現實生活。
現階段踏入元宇宙的基本條件是要有VR頭盔設備,那麼長時間在元宇宙生活到底是什麼感覺?《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作家Joanna Stern去年就挑戰自己,全天候戴著VR頭盔設備,進入AltspaceVR、Spatial和Horizon Workrooms這3個VR空間待一整天。
如同日常生活,她參與工作會議、觀看喜劇演出、認識新朋友、閱讀新聞等。即使是吃喝拉撒,她都堅持戴著VR頭盔,確保自己完全在線。經過24小時,完成挑戰以後,她脫下頭盔的那一刻,彷彿解脫了,頓時感覺很輕鬆。但,由於佩戴時間太長,眼睛和頭部都很疼痛。她事後聲稱,如果無需長時間待在虛擬世界,在元宇宙開會是挺有趣的。
元宇宙的最終目標是將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融合一起,許多科技企業以電玩遊戲的形式來呈現它的面貌,因為遊戲是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去普及元宇宙世界。當然,凡事一體兩面,就如手機遊戲和網絡遊戲,家長都聞之色變,認為孩子會對遊戲沉迷上癮。萬一以後AR/VR設備變得像眼鏡般纖薄輕盈,每個虛擬空間充滿無窮的新奇體驗,人們會不會離不開虛擬生活?
元宇宙上線,觸屏一代最易上癮?
蒙納士大學謝富年醫學與健康科學學院心理系講師李順利博士說,元宇宙的發展仍是一個雛形,沒有太多數據去證明會不會導致人們上癮。從學術角度而言,“上癮”的定義會依據情況而定。正如大眾對毒品上癮不會覺得很陌生,但可能很多人沒聽過“巧克力上癮”(Chocoholism)。歷史上曾出現很多“上癮”的案例,可是一些早已不存,其中一個例子是小孩對電視上癮。現在的小孩已是“觸屏一代”,相較於電視機,他們對手機和平板屏幕更感興趣。
如果要將一個行為定義成“上癮”,那麼有關行為必須是能為對方帶來強烈的快感,從而產生依賴。接著,上癮者會藉由這個快感不斷重複那個行為,並且變本加厲,而最後這個行為會導致身體出現顯著的傷害或痛苦。
他聲稱,很多人老愛說刷手機會上癮,其實不然。“你有見過一個人連續長時間盯著手機看嗎?沒有吧?到了某個程度,對方一定會放下手機,所以這個行為不屬於上癮。”除非一個人過度使用手機,以至於無法正常工作,那麼可界定為上癮。
“其實,比較難界定的是‘顯著的傷害或痛苦’,你每天花幾個小時刷抖音、臉書、小紅書,你身體不會出現任何嚴重傷害,只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而已。”
元宇宙有無限發展可能
目前,VR技術是元宇宙概念的其中一個重要科技元素。前年,韓國MBC電視節目組就利用VR技術,讓一名母親在虛擬世界與患上血癌病逝的女兒“重逢”,為她補過生日。這名母親戴上VR頭盔,看到女兒之後一直啜泣,雙手滯留在空中,很渴望將女兒緊緊地抱在懷裡,可是卻怎麼都摸不著。周圍的工作人員看了都很心酸,雖然她無法真實觸摸到女兒,但透過科技能再次見回女兒已經是彌補了內心缺憾。
李順利認為元宇宙是必然趨勢,而現在的焦點是談論元宇宙能為遊戲和社交領域提供與眾不同的體驗。如果善用元宇宙,能為很多行業帶來裨益,特別是教育領域。近年,有人開始探討教育能否結合元宇宙,運用VR技術為學生提供三維立體的教學環境。無論是生物、地理、歷史課,學生可以通過VR頭盔設備和觸感手套,近距離觀察、觸摸和探索,讓上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
同樣地,元宇宙也可以為弱勢群體造福,讓他們找回信心和擴大社交圈子。以一名患有肌肉萎縮症的用戶為例,如果對方無法出門,但又渴望社交、認識朋友,那麼他就能在元宇宙與其他人“面對面”交流,“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社交需求,會想借助這個平臺去滿足這個心願。”
順應科技趨勢發展,李順利直言,每個人的生活將與科技密不可分。倘若元宇宙發展得很成熟和健全,進而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猶如手機一樣變成必需品,那麼就沒有所謂的“上癮”了。
恐出現“去個性化”效應
在元宇宙的世界,每個人會擁有一個數碼身分,但這個身分未必與現實身分有關聯。因此,元宇宙很可能會出現假用戶。李順利用一句話來形容,“人性的醜惡始終會在,只是浮現在不同平臺而已。”
從社交心理學來談,元宇宙的匿名特質會產生一種“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的效應,尤其披上卡通風格的人物造型和打扮之後。當一個人處於匿名或認不出身分的狀態下,會“喪失”本來的身分,然後容易做出失控舉動,變得情緒化、衝動和做出暴力行為。“你看一些人在示威活動會丟擲汽油瓶和大聲叫囂,絕大部分沒有真臉示人,都是蒙臉和戴著面具。”
虛擬化身要有人格屬性
2021年,元宇宙便發生第一宗性騷擾事件。受害者Nina Jane Patel進入Meta的“Horizon Venues”虛擬活動空間之後,約60秒就有三四名陌生的虛擬化身靠近,大部分是男性的聲音。當時,她慘遭語言和性騷擾,看著自己的化身被“性侵”和拍照。由於VR世界的本質是讓人們的身心沉浸在虛擬世界,某種程度上,她的化身遭遇性侵後,身體和心理所產生的反應猶如發生在現實世界一樣。若深一層思考,現實社會所發生的性暴力事件是會延伸到虛擬世界。
然而,這並非VR遊戲世界的首例。在2018年,The Extended Mind研究機構和PlutoVR科技公司共同做了一份調查,他們採訪600名VR玩家,有49%女性和36%男性稱曾被人性騷擾。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體驗並不是真實的,僅僅是畫面上的觸碰。可是,當科技巨頭想把元宇宙變成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相對地,每個虛擬化身也配有相應的人權,因為每個化身背後代表著一個真人。只要未經允許觸摸虛擬化身,就屬侵犯人身安全。
李順利補充,語音和文字的汙言穢語也是一種性騷擾。未來的元宇宙,科技公司不僅要過濾文字,還要處理語言、文字和肢體騷擾,又是否有足夠成熟的篩濾系統和人手去監管這些行為。“有些人就是會濫用平臺來滿足私慾。科技並沒有好壞之分,而在於對方的使用動機和運用方式。”
元宇宙讓人更宅?
不少人曾提出疑問,元宇宙會不會讓人更宅?他笑說,大家對宅家會有一個刻板印象,以為很孤僻和不愛交際說話。一個宅家的遊戲玩家,外表看似宅,實則對方可能在遊戲世界裡面是交友滿天下。“一個外向的人總會想辦法接觸外面世界。雖然他的肉體在室內,但精神層面卻是想四處漂流,想要認識更多朋友。”
當然,一切視乎個人選擇。“一個宅的人,永遠會宅。如果一個人想接觸人群,無論什麼平臺也能認識到朋友。”
有趣的是,在元宇宙世界或許無法得知對方的真實年齡,除非對方願意透露。李順利說,在現實生活,一些人會因樣貌年齡緣故,不願與年輕一代深交,去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元宇宙會抹除這些隔閡,因為透過虛擬化身的裝扮,你根本看不出對方的年齡,對方也可以選擇不講。因此,雙方的溝通會變成思維上的交流,只要有共鳴就能成為知交。”
【結語】
元宇宙聽起來真的很酷炫,然而憑藉現今的科技水平,想短時間內做出超現實的科幻畫面和場域並非一件易事。同時,我們仍需考慮網速、科技演變與配備以及是否能普及至平民百姓皆願意在元宇宙度過一天。另一方面,元宇宙也延伸出一個概念,任何活動和行業都可能搬上元宇宙,那麼未來各個元宇宙平臺的科技巨頭有沒有足夠技術和人力做好監管,又是否有一套法律去保障用戶權益?
延伸閱讀:
相關稿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