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
发布: 9:01am 08/04/2022

文艺春秋专栏

花样年华

伍燕翎

南大

凌叔华

文艺春秋专栏

花样年华

伍燕翎

南大

凌叔华

【专栏.花样年华】 伍燕翎/凌叔华在南洋的文人朋友

作者:伍燕翎

于1956年抵达新加坡。当时跟她同在南洋大学()授课的还有潘重规、刘太希、涂公遂、佘雪漫、张瘦石等。这几位老师在南大专攻古代文学,是当时极为著名的国学大师。相对于创作现代小说和开设“新文学导读”的凌叔华而言,多少看到她在南洋时期落寞的身影。

爱山的人也许都可以忍受孤独吧。凌叔华爱山如痴,她的散文名篇〈爱山芦梦影〉道尽她所见过的中国内外名山,远至欧洲,直到了新加坡的裕廊山上,才开始了她在南洋的山居生活。

ADVERTISEMENT

南大4年期间,凌叔华有几个月回去她在伦敦的家,其他时间她都山居于裕廊山上读书写作过生活。这边素朴的生活对一个已年过半百,历经几番风雨的凌叔华而言,大抵才是一片清朗的风景——

“我初到裕廊山上住的一个黄昏,山脚下的一个人家,派了四个男女孩子上山来找我。他们最大的是十岁吧,以下相差仅一两岁。这些孩子,衣裤破旧,脚上都没有穿鞋,但他们天真憨态可掬,先是最大的一个女孩最我说:‘你是先生?我妈说要你教我们读书。’她随手就把她带来的一把小葱、四条黄瓜摆在桌上,她说:‘这给你的。’我觉得这些小孩,真有这里山林素朴的风味,便收下那些小葱黄瓜,每人给了一只铅笔和一搭练习本子,叫他们每天黄昏时来认字练字。”

她在山上居住了两年,这时期的南大开始扩建,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至千人,老师已逾百人。

〈爱山芦梦影〉这篇叙说她在南大的文字最早刊登在《南洋文摘》创刊号上。那是1960年1月1日出版的综合杂志,当期的文艺一栏除了凌叔华文章,还有文友连士升和方北方,前者写〈新加坡十景〉,后者写〈槟榔屿四景〉。

凌叔华这位五四知名作家在南大授课期间,鼓励和带动南大生成立“南洋大学创作社”,不定期出版过4本丛刊,较早时还是由学员自资出版,第一本《夏天的街》即获得连士升的嘉许。

连士升于1907年出生,比凌叔华晚个7年,算是同辈人。凌叔华在南大的那几年,他应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任主笔。1960年,也是凌叔华离开新加坡的一年,她的《凌叔华自选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爱山芦梦影》同时由星洲世界书局出版,小说选集还获得连士升写序,对凌叔华而言,应是她旅居南洋时期的最大馈赠。

凌叔华曾到槟城去小住兼写生,也在那里认识了马新第一代书法家崔大地。凌叔华〈记我所知道的槟城〉写道:“据说他在战时只带了几支毛笔到南洋来。但他居然前后捐了不少钱给华人学校,他把各体书法义卖多少次,得款捐资兴学,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做了宣传工作。……大地先生第二故乡也已决定了是在槟城吧?在槟城街上,假如认识他的字的人留心看,在五步或十步之内,必定会发现他写的横匾招牌或对联。”

同样以书画见长的凌叔华,见证了南洋文人积极建设中华文化的热心与善心。离开新加坡之前,她开了国画展览会,获得本地人的好评。“到场参观的人士多说‘东方花园之槟城’和‘马六甲风光’最生动,最具神韵,最成功,无怪本市马来亚大学教授们一见之下便决意订购以备收藏于该大学美术博物馆陈列,有人说,‘马六甲风光’应该属于南大美术馆的,这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只是不知道这两幅画如今还留在新加坡吗?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