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華於1956年抵達新加坡。當時跟她同在南洋大學(南大)授課的還有潘重規、劉太希、塗公遂、佘雪漫、張瘦石等。這幾位老師在南大專攻古代文學,是當時極為著名的國學大師。相對於創作現代小說和開設“新文學導讀”的凌叔華而言,多少看到她在南洋時期落寞的身影。
愛山的人也許都可以忍受孤獨吧。凌叔華愛山如痴,她的散文名篇〈愛山蘆夢影〉道盡她所見過的中國內外名山,遠至歐洲,直到了新加坡的裕廊山上,才開始了她在南洋的山居生活。
ADVERTISEMENT
南大4年期間,凌叔華有幾個月回去她在倫敦的家,其他時間她都山居於裕廊山上讀書寫作過生活。這邊素樸的生活對一個已年過半百,歷經幾番風雨的凌叔華而言,大抵才是一片清朗的風景——
“我初到裕廊山上住的一個黃昏,山腳下的一個人家,派了四個男女孩子上山來找我。他們最大的是十歲吧,以下相差僅一兩歲。這些孩子,衣褲破舊,腳上都沒有穿鞋,但他們天真憨態可掬,先是最大的一個女孩最我說:‘你是先生?我媽說要你教我們讀書。’她隨手就把她帶來的一把小蔥、四條黃瓜擺在桌上,她說:‘這給你的。’我覺得這些小孩,真有這裡山林素樸的風味,便收下那些小蔥黃瓜,每人給了一隻鉛筆和一搭練習本子,叫他們每天黃昏時來認字練字。”
她在山上居住了兩年,這時期的南大開始擴建,學生人數逐漸增加至千人,老師已逾百人。
〈愛山蘆夢影〉這篇敘說她在南大的文字最早刊登在《南洋文摘》創刊號上。那是1960年1月1日出版的綜合雜誌,當期的文藝一欄除了凌叔華文章,還有文友連士升和方北方,前者寫〈新加坡十景〉,後者寫〈檳榔嶼四景〉。
凌叔華這位五四知名作家在南大授課期間,鼓勵和帶動南大生成立“南洋大學創作社”,不定期出版過4本叢刊,較早時還是由學員自資出版,第一本《夏天的街》即獲得連士升的嘉許。
連士升於1907年出生,比凌叔華晚個7年,算是同輩人。凌叔華在南大的那幾年,他應在新加坡《南洋商報》任主筆。1960年,也是凌叔華離開新加坡的一年,她的《凌叔華自選短篇小說集》和散文集《愛山蘆夢影》同時由星洲世界書局出版,小說選集還獲得連士升寫序,對凌叔華而言,應是她旅居南洋時期的最大饋贈。
凌叔華曾到檳城去小住兼寫生,也在那裡認識了馬新第一代書法家崔大地。凌叔華〈記我所知道的檳城〉寫道:“據說他在戰時只帶了幾支毛筆到南洋來。但他居然前後捐了不少錢給華人學校,他把各體書法義賣多少次,得款捐資興學,同時也為中華文化做了宣傳工作。……大地先生第二故鄉也已決定了是在檳城吧?在檳城街上,假如認識他的字的人留心看,在五步或十步之內,必定會發現他寫的橫匾招牌或對聯。”
同樣以書畫見長的凌叔華,見證了南洋文人積極建設中華文化的熱心與善心。離開新加坡之前,她開了國畫展覽會,獲得本地人的好評。“到場參觀的人士多說‘東方花園之檳城’和‘馬六甲風光’最生動,最具神韻,最成功,無怪本市馬來亞大學教授們一見之下便決意訂購以備收藏於該大學美術博物館陳列,有人說,‘馬六甲風光’應該屬於南大美術館的,這說法一點也不過分。”
只是不知道這兩幅畫如今還留在新加坡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