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际

|

即时国际

|
发布: 5:24pm 10/04/2022

澳洲

选举

莫里森

澳洲

选举

莫里森

澳宣布521大选 莫里森寻求连仼

澳洲总理莫里森星期日在堪培拉国会大厦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在下月举行大选。(法新社照片)

(悉尼10日法新电)总理星期日宣布,将在5月21日举行联邦。在经历了洪水、森林大火、中国经济胁迫和冠病疫情后,目前已执政3年的莫里森寻求连任。

莫里森领导的保守派政府正努力争取澳洲1700万选民的支持。尽管该国经济出现反弹,失业率为4%,为13年来最低,但在一系列民调中仍落后于在野工党。

ADVERTISEMENT

系列民调仍落后工党

莫里森说:“这次选举是关乎你们的。不是其他人。这关乎我们的国家,关乎我们的未来。”

他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我知道澳洲人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我也知道澳洲在未来几年继续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他敦促选民支持一个在所有发达经济体中冠病死亡人数最低的政府,而不是让工党冒险。

莫里森说:“这次选举是在一个你们知道而且已上台的政府,以及一个你们不知道的反对党之间做出选择。”

保守派寻求第四个3年任期。

莫里森的保守派联盟正在寻求第四个3年任期。

由政界资深人士阿尔巴尼斯领导的工党将为结束澳洲近10年的自由党-国家党统治而斗争。

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莫里森是澳洲近年来最成功的总理。

莫里森于2007年步入政坛以来,在一次又一次选举中幸存下来。他于2018年8月下旬出任澳洲总理。

澳洲任期第二长的总理霍华德在执政近12年后于2007年下台。在霍华德下台后到莫里森出任总理之间,包括陆克文在内的4位总理曾在澳洲政治极不稳定的时期担任过两次总理。

2019年的上届大选中,尽管民调一直看好中间偏左的工党,但莫里森政府最终以微弱优势获胜。

在大多数民意调查中,以自由党为首的执政联盟再次落后,但许多分析人士预测将会是势均力敌的结果。

Newspoll最近的一项民调显示,在两党基础上,工党以54%对46%的支持率领先联合政府。

莫里森和阿尔巴尼斯普遍被认为是竞争下届总理的人选。

一旦执政联盟在大选中落败,澳洲在野工党党魁阿尔巴尼斯(图)被看好成为下一届总理。(美联社照片)
生活成本是关键问题

多项民调显示,生活成本是选举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自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油价大幅上涨。莫里森政府在选举前夕宣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包括降低燃油税,并为约半数的成年人提供退税。

不过,归咎于全球暖化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也让许多澳洲人感到不安。

2019至2020年的黑色夏季森林大火造成30多人死亡,而当时莫里森却带着家人去夏威夷过圣诞假期。在引发争议而缩短假期行程回国后,莫里森告诉记者,他相信人们能理解这一点:“朋友,我不是拿水管的,也不坐在控制室里。”

位于堪培拉的澳洲国立大学教授肯尼表示:“由于夏威夷假日风波,莫里森的地位实际上已站不住脚。”

但他说,冠病大流行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使人们的思想转向一场新的全球危机。

肯尼认为,莫里森正确地为经济注入了“大量资金”,但在推出疫苗接种计划却缓慢得令人痛苦。此外,莫里森还在分配快速抗原检测(RTK)上“搞砸”了。

2月底至3月初,澳洲东海岸发生了持续两周的致命洪涝灾害,居民对政府缺乏准备和紧急援助感到愤怒。

此外,一名政府女政治工作人员提出被性侵指控后,莫里森也一直难以赢得女性选民的支持,而且年轻选民对他支持煤炭的立场感到厌恶。

但几乎没有人排除莫里森获胜的可能性。

民调机构罗伊•摩根的首席执行官莱文表示:“可能发生的事情会以极快的速度改变现状。”

近年澳洲和中国关系紧张。莫里森政府认为,随着中国近年来对澳洲实施官方和非官方的贸易制裁,北京方面希望工党赢得大选,因为该党不太可能敢于对抗中国的经济胁迫。

工党在2014年阻止了澳洲政府与中国签署引渡条约的计划而备受称赞。中澳双边关系自此恶化,政府如今警告说,澳洲人如果访问中国,将面临被任意拘留的风险。

多名专家认为,两党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中国问题上制造分歧是不可能的。

澳洲前驻美大使、前国防部秘书长人理查森说:“政府试图在一个关键的国家安全问题上制造出它和反对派之间存在分歧的感觉,那就是中国,试图营造出实际上并不存在分歧的感觉。”

他补充道:“这不符合国家利益。这只符合一个国家的利益,那就是中国。”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