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11:36pm 10/04/2022

美学

魏月萍

李泽厚

美学

魏月萍

李泽厚

【讀家說書】魏月萍 / 情理之間,李澤厚以美審視人間

編按:李澤厚是聞名世界的中國哲學家、美學家、中國思想史學家,1930年湖南出生,去年11月在美國去世,享壽91高齡。
中文系生一定知道他。李澤厚50年代即嶄露頭角,發表了許多嶄新的美學觀點,80年代更掀起一股“美學熱”。除了美學,他也深入哲學與思想史,極具影響力。

耗了幾個月,【讀家說書】終於成功向本地學者邀稿介紹這位重量級的學術巨人,文史哲愛好者,可別錯過了!

ADVERTISEMENT

李澤厚先生在2021年11月2日過世,各地華文知識界紛紛表達致哀之意,他的逝世也引起馬新兩地的注意。李澤厚不止一次到訪馬來西亞,參與研討會與發表演講,也曾因應東亞哲學所的邀請到新加坡講學。

在中國80年代的文化熱與美學熱的氣氛當中,李澤厚的著作與言論,受到不少青年學子的歡迎,尊其為“精神導師”。一直以來,身兼哲學思想家以及公共知識分子兩種身分的李澤厚,一方面在吸收、轉化西方哲學思想資源後,於80年代不斷叩問“中國哲學如何登場”,之後建構出實踐哲學和實踐美學的“本體論”論說。

在同一時間,又提出了“救亡壓倒啟蒙”的觀點,徐友漁便指說:“80年代思想最有高度和深度、最成體系,影響最大的思想家,無疑是李澤厚。”不過李澤厚的影響並不僅止於80年代,2000年李澤厚和劉再復的對話,提出“告別革命”之說,再次引起熱議。

李澤厚的思想體系深邃複雜,關渉哲學、美學與文化思想,對社會抱持強烈的現世關懷。這篇文章,權為讀書筆記的記述,一窺李澤厚所關懷的哲學、思想史與美學世界。

◢提倡啟蒙,超越啟蒙

在1988年,六四事件未發生時,李澤厚曾接受訪談談及五四的思想文化遺產,其中收錄在《五四:多元的反思》中的〈五四與中國文化討論的迷思〉訪談文中,針對民主和科學尚未成熟的詢問,李澤厚提到了“救亡壓倒啟蒙”的觀點,之後更在《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講辛亥革命時歷史教訓時,進一步闡發此看法。而之後〈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影響之大,他也始料未及,他意在整理歷史,卻意外成了中國現實需要的觸媒。

李澤厚認為對治中國面對的問題需要“理性”,但這個觀點很快掀起理性和非理性對立的爭議,甚至出現反向意見,例如主張以感性為主導,或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其中也包括劉小楓提出基督教救中國,以終極關懷為主要訴求。不過李澤厚認為雖值得肯定理性與啟蒙,但亦自覺不能止於此,遂之後又提出“提倡啟蒙,超越啟蒙”的看法。

實際上李澤厚所談的理性,不一味轉借西方,反之,在理解西方的理性過度發展的弊病後,將導向它的對立面,即以反理性獲得正當與支持的理據。尤其在審視中國仍缺乏與西方相應的條件底下,不可忽略情境的差異而等同視之;反之,作為一種工具性的理性精神,可以發揮澄清觀念,走向現代的作用。更具體來說,是指現代社會需要的分析理性與批判理性。

◢該中國哲學登場了?

自民國以來,在西學衝擊底下,中國有沒有哲學以及有沒有中國哲學的問題,成為哲學研究者建立中國自身哲學體系的問題驅動力。《該中國哲學登場了?》及《中國哲學如何登場?》這兩部談話錄,是李澤厚與作家劉緒源以對談的方式集結而成。兩人廣泛談論各種哲學問題,以及李澤厚的學術經歷。尤其觸及李澤厚的“情本體”、“樂感文化”,點出中國哲學的獨特性,特別講求“情感”,以及情本論為樂感文化的核心。

李澤厚多次提及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道始於情”與“禮生於情”,抉發“情中有理”的義涵,中國人的理性是從情感發展起來。《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是《該中國哲學登場了?》的續編,也進一步說明了巫史傳統的情理結構以及“情本體”的外推,即政治哲學的問題。

其實李澤厚早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述及“中國哲學無論儒墨、老莊以及佛教禪宗都極重視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精神,正是以心理的情感原則作為倫理學、世界觀和宇宙論的基礎。”具理性又保有感性形式的審美,正是中國哲學的最高目標。對李澤厚而言:“審美是積澱著理性的感性。”
又例如他的《哲學綱要》,收錄了《倫理學綱要》、《認識論綱要》以及《存在論綱要》3書,一再貫徹他所認為中國哲學是“生存的智慧”。而原本被解釋為“掌握分寸,恰到好處”的“度”,在他的認識中成為一種在實踐活動中的秩序構成,提供人們有關“度的技藝”的認識形式。李澤厚所注重的歷史本體論,則是在動態的日常與生活“度”的實現中,“以美啟真”轉動人類的生命力量,由此獲取作為美感本源的自由感。

◢美學的哲學藝術

李澤厚談美學的書,無論是《華夏美學》、《美的歷程》、《美學四講》或《美學論集》等,都試圖分析與說明“美”的根源性問題。換句話說,以哲學分析的思維,探究美學的實踐,對於美、美感與審美等觀念,作出觀念澄清與本質的區別,如同他在《美學四講》中提到:“只有從美的根源,而不是從審美對象或審美性質來規定或探究美的本質,才是‘美是什麼’作為哲學問題的真正提出。”

像曾經受到批評的《美的歷程》,最初被放到藝術史的脈絡來看待,李澤厚曾經解釋說,這實是一部“審美趣味史”。這部書後來更被視為具文學性的文本,可以當散文來閱讀。也許正契合李澤厚本身所認為,寫美學的評論文章,首先需要有感覺,而非是概念或理論的東西。

◢回應桑德爾的“公正”

李澤厚在《回應桑德爾及其他》一書,針對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社群主義有不少的批評。李澤厚認為桑德爾總是能提出許多具體的事例,但在討論問題上卻很抽象,例如在談及“公正”的重要問題基礎──“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李澤厚便認為須將它限定在物質生活的指向,因為有大多主觀的幸福指數調,實不可靠,無法成為普遍原則。

所以他建議須回到“人類生存延續”根源上,把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聯繫起來,那樣人們所追求物質的生活快樂與幸福,才能成為普遍必然的事實,也才是人們應當追求的普遍自然的“公正”。其次,討論公正必須注重關係和情境,不能就抽象原則來判斷與決定。《回應桑德爾及其他》一書,可視為中西方哲學的對話集。

李澤厚的思想史和美學研究,都是圍繞著其哲學構想,形成了哲學、歷史思想和美學之間的交融。書與書之間,觀念與觀念之間,交織著細密的關聯。而“美學是第一哲學”的提法,意在說明不是“德”(道德)而是“美”(即他所說的“度”)使人成為人,雖不乏批評的聲音,但洪鐘聲響依舊。

李澤厚論著集(共十冊)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