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舌歌手Dato’ Maw这两三年的事业重心都放在马来西亚,和他长期合作的搭档Franco、Jaake、Dusa等人,在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将自己能力发挥到极致,把音乐做出心目中的样子,也尝试与优秀的青壮世代创作人合作。一聊起音乐,他就是个浑身是劲的大男孩,直来直往,诚恳地表达脑子里嗖嗖运转的大小事情,时不时穿插几句脏话,说话时有自己的节奏,偶尔寻思片刻,像是驻足掂量即将出口的字句重量,夹带着兴奋感、厌世感,时而无奈、时而控诉,随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ADVERTISEMENT
这位年轻人在这圈子的资历也好几年了,曾夺得《中国新说唱》东南亚区冠军头衔,代表大马出征北京和各路好手一争高下;在大马展开一系列巡回演出,更是参与了大马潮流文化节和国际音乐平台“Boiler Room”联名“Good Vibes Festival”的演出。一次他在嘻哈音乐会“CHINGIT OUT”认识了资深饶舌团体ManHanD成员McBee,受邀一起推广大马中文嘻哈文化。可是,他意识到若中文嘻哈没有随着大环境一同发展崛起,终究无济于事。之后,他和几位朋友创办了“万发私人有限公司”,营造一个共享资源和互相学习的嘻哈社区。时移事往,兜兜转转,深耕多年后,无论是手艺和眼光,他都有不一样的光景了。
大马独有多元嘻哈特色
这几年大马音乐圈人才辈出,Dato’ Maw是让圈内人赞叹的名字。本名是郑建威,早期的外号是“马来魔”,由于大马的嘻哈听众多数是友族同胞,于是取了Dato’ Maw。若是初识而不清楚他的背景,大概很难想像他曾是补习班老师,提供中文、英语和马来语辅导,原本打算申请师范课程,立志当一名老师,但纪律分不达标,唯有另辟蹊径。少年时浸泡在摇滚庞克各种元素的流行音乐,直到听见虚拟乐团Gorillaz和嘻哈团体De La Soul,才转进嘻哈世界。很多人不喜欢嘻哈,觉得它离经叛道、逞凶斗狠、粗俗低劣,歌词总是充斥一片情色、毒品、暴力等黑暗面。对他而言,嘻哈音乐除了地域和草根很强,也讲究“bereal”,必须表现“做自己”的精神,而不是一味玩许多荤腥不忌的题材。他坦言受黄明志〈麻坡的华语〉的歌词“语言没有标准性、只有地方性”影响至深,对大马华人身分认同极强的他,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元化背景,加上生活在多语言体系的国家,词汇的储备足够,信手拈来就可以将中英马来文、福建话、粤语等多种语言,于其音乐作品中融会贯通,不但唱出生猛动感的旋律,也让大马特色的中文嘻哈大有可为。Dato’ Maw的歌屡获好评,说到嘻哈我不敢冒充内行,但老实说,我也衷心喜欢。够野、够呛、够接地气、够好玩。有野心却不轻浮,入耳却水到渠成。
Dato’ Maw自大学毕业到出来社会打拼,从《Myvi+Marlboro》到《熬过来》EP,一路走来无师自通玩音乐,发EP、开公司,每首歌都记录着不同阶段的生活转折,既不甘愿又不确定,既励志又窝囊,既暴躁又内敛。要把这样的歌写好唱好,不只是要有真心真情,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不只是说话的腔调口气,也包括音乐的语言。在这方面,Dato’Maw表现得很出色。不知他何时还会发新EP,但他希望可以在今年举办一场嘻哈音乐会,让我们引领期盼吧。
更多文章: Tom Phan/Yuna《Y1》在探索的路上,我们寻找着“Y” Tom Phan/Trouble已经过去,音乐还在继续──专访Paige苏珮卿 蔡有维/尤长靖《AZORAland·我是尤长靖》超新星爆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我想像大约45年前的美国观众,是用什么神态看着MTV(Music Television Video)正式开播。
映入眼帘的是世界第一艘太空船“哥伦比亚号”发射的倒计时和阿波罗十一号登月的片段影像,之后由创办人之一John Lack说的“Ladies and gentlemen, rock and roll”作为开场白,接着是Jonathan Elias与John Petersen制作的摇滚音乐响起,而登上月球的美国国旗成了不断变换图案的MTV旗帜,旁边则是宇航员Neil Armstrong。
关于MV的起源,纪录纷纭。有人认为,音乐录影带的雏形源自20世纪初,当年出版商发行的《The Little Lost Child》于歌剧院演出时,同时以幻灯机播放一连串附彩色手绘图片,描述歌曲故事且附上歌词,借此来推销单曲乐谱。Tony Bennett于1956年为了配合他的歌〈Stranger in Paradise〉而拍摄的影片,于英美电视节目播放,彼时流行乐坛尚未有music video一词,却有人认为这是第一支音乐录像。有人认为,Queen于1975年为旷世经典〈Bohemian Rhapsody〉所制作的宣传影片,才是第一支真正的MV;第一个将音乐影片称之为music video的人是美国摇滚歌手Jiles Perry Richardson,当时他接受英国杂志专访时,宣传自己的歌〈Chantilly Lace〉脱口而出的词,自此流行乐坛开始使用这一词来称呼音乐录影带。
拿早期的电影片段选粹,或零星制作的短片比较,20世纪初的影像功能属于广告宣传,直到六七十年代,打歌宣传片或为电视节目而制作的音乐影片,开始有了展现艺人形象、传达歌曲理念等功能。比如,1964年英国合唱团The Moody Blues推出他们在棚内演唱〈Go Now〉单曲的MV,影片内容包括乐团表演、个人特写、5人一字排开唱歌的头肩部画面等,这些画面交错与叠合的呈现,算是早期MV常见的技术。1965年The Beatles拍摄了〈We Can Work It Out〉MV,一开始只有团员在棚内对嘴演出的片段,后来影片加入了电影拍摄的技法,比如慢动作、回放、灯光效果、特殊运镜,甚至在后制阶段运用色彩滤镜等。后来The Rolling Stones乐团的〈We Love You〉MV走出棚外,MV不只是录下乐团在录音室的忙碌景象,也穿插搞笑的法庭审判场景,展现出MV场景以外的素材。

70年代后,影像设备日趋成熟,唱片公司意识到MV在歌曲宣传上能造成的影响力,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介来行销歌手,便决定砸钱去制作,而过去不少只专注于执导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的影像创作者加入行列(比如David Fincher、Spike Jonze等人),思考如何在短时间内突出歌手形象,同时又能与歌曲本身的节奏以及歌词的内容达到完美结合,于是拍摄MV的手法变得多端,特效愈来愈多,内容形式也从一开始单纯的唱、跳、演变成有动画、剧情、宣扬立场等等。这个改变固然是一种冲击,象征音乐结合影像的革命终于到来,也意味着音乐销售模式会随之产生质变。MTV的出现,无疑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听音乐”走向“看音乐”
七八十年代,网络不发达,美国听众只能透过广播电台来接收新歌资讯,电台DJ全权决定什么歌曲值得推荐给歌迷,而通常被推广的作品往往有比较高的几率走红,亦能带动唱片营销。自从MTV开台之后,反而是在电视台被介绍的歌曲,或唱片全数大卖。MTV开始播放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当时只有新泽西州可以收看,是The Buggles乐团现场演出的〈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而这首歌的MV正式发布后,观众可看见一个小女孩把耳朵靠在收音机上,在唱第一段副歌时,收音机被炸毁,而小女孩被传送到一个带有未来感的世界,一个由电视主宰的地方,意味着人们从“听音乐”走向“看音乐”的时代,让偶像身体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有研究指出:“其与现实中偶像本身的指涉具备了脱离的可能性……偶像的眼神、肢体都成为可被操弄的影像符号,而操弄此符号的行销策略则成为偶像身体意义多元与否的关键”。


反观中文流行乐坛,早期都误用“MTV”来称呼音乐影片,甚至租用光碟片的小包厢观看场所也被称之为MTV,其实就是深受MTV电台的影响。大约千禧年之后,才逐渐把音乐影片改成MV。1990年,第一届金曲奖颁奖典礼设立了“最佳单曲歌唱录影带影片奖”,来到第8届至第10届一度取消该奖项,原因不详,到了第11届又恢复并改名为“最佳音乐录影带奖”,2021年第32届起又更名为“最佳MV奖”。实在很难明确说出第一支中文MV是哪首歌,目前可找到台湾歌坛第一支MV是刘文正的〈飞鹰〉。然而,跟西方国家相较之下,中文音乐录影带一开始都提供给KTV、卡拉ok市场,多数都像“伴唱带”一样有大量的“对嘴演唱”的画面,不过与西方MV的相似之处在于很多MV已经是可以独立音乐之外的另一项艺术作品,利用不断进化的摄制技术,把MV提升到另一个境地,催生出许多了不起的导演,比如比尔贾、陈奕仁(仙草影像)、黄中平、殷振豪等。许多年后,MTV逐渐没落,YouTube自2005年崛起后,MV有了一个更为自由观看、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平台,让许多数据都不能忽略YouTube观看次数,将其视为“流行”的计算指标之一。

谈了MV历史,下一篇将为读者整理出不同时代一度震惊四座的MV代表作与风格。
更多文章: 林佚/3P的开斋节歌tiba berseri-seri Kinkiyen/“联合出击17”:乐团回归再聚首,我们还在 林佚/带着感恩的心庆祝开斋节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