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那是天公地道的事。對等交易,也是天經地義。領一份財得消各種災,聰明人都不會做得久。
碩士班最近又要開課了。在更新資料時注意到一套理論,當下想到工商界都在疫後重整的過程,我就在此分享。
ADVERTISEMENT
“人的行為本質,不是趨向享樂,就是避免痛苦。在此核心之上,人的智慧,包括記憶與想像結合而出的預測,假設與衡量衍生而出的選擇,人們的行為會進階化。所謂的進階,就是把享樂的最終目的,細分為數個過程。而在過程中,難免包括放棄其他享樂,以及選擇承受痛苦。
打個比方,有個業務員把衝業績設定為目標,因為期待業績將獲得更高的年終花紅,以及各種心理滿足或地位感的回報。接著,這業務員就會開始主動承受痛苦,如日曬雨淋、加班熬夜,還有放棄享樂,包括各種興趣與休閒。”
吃苦趨樂不是個新鮮的理論。畢竟,我們在中小學的道德課裡已經重複學習了很多次。好些成語如“苦盡甘來”、“臥薪嚐膽”,或諺語如“堅持不懈,久煉成鋼”,講的就是人們選擇經歷短暫的痛苦來換取終點享樂的行為。
在各種領域裡,我們都找得到這行為理論的影子。包括心理治療(設定療程,讓特定恐懼症的人去接觸所恐懼的事物,以此克服恐懼)、教育(持續提醒學生好成績能更高几率換取更好的工作以及生活)、運動(給予運動員高強度訓練以獲得更高表現),還有管理(以整年的工作表現來給予幾個月花紅)。
吃苦趨樂,有時是人們自發性的行為,有時得靠別人推動。差別呢,就看是自己還是別人為自己設定個討喜的目標。而共同點呢,則是自己對實現目標的可行性。
討喜又可行的目標,人的行為會更積極,也更樂意承受過程上的痛苦。討喜卻不可行的目標,人的行為轉而保守,並以“搏一搏”的心態來避免自己承受強烈的失望。若不討喜,不論可不可行,興趣先缺席。
在公司裡,宏大的夢想,美好的發展,這些不一定能激勵到員工。夢想越是宏大,挑戰越是困難。在這情況下,公司若只憑言語上的激勵,回報沒連接到員工的個人目標或利益,對公司沒情懷的員工不會有興趣去再盡幾份力。
若這時候公司選擇硬執行,那是反效果。員工被要求投入更多心力去實現一個事不關己的目標,反彈,是遲早的事。
公司喃喃著“要上市”,要成為“業界第一”,要“這個”,要“那個”,卻沒保證員工有什麼額外的好處。結果,口號喊得越興奮,員工越“顯”;老闆怪管理層推不動基層,管理層怪老闆不解軍心;高層頒佈下來的任務,經理折中的只執行團隊能承受的分量。各種上至下的傳令,出現各種斷層。
時間久了,負能量的累積爆發基層辭職潮。新舊交替超載,本已成熟獨立的團隊瞬間回到原點。管理層在新人指導及團隊磨合上,忙上加忙。若情況沒有改善,管理層受夠了各種無奈,接著就是第二波中層辭職潮。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那是天公地道的事。對等交易,也是天經地義。領一份財得消各種災,聰明人都不會做得久。所以,明白員工的需要,給予額外的回報來抵銷額外的苦勞,這才是激勵的本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