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4日訊)新加坡常見的12種熱帶植物可以幫助重金屬汙染的土地“排毒”,有助於減少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
由南洋理工大學和國家公園局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北部工業區種植牛草、積雪草和蜈蚣草等植物,以測試植物修復法在本地的可行性,3個月後證實這些植物可以吸收並貯存土地中的重金屬和準金屬汙染物。
ADVERTISEMENT
科研團隊發現常見的積雪草( Centella asiatica,又稱崩大碗,圖左)和蜈蚣草(Pteris vittata,又稱鱗蓋鳳尾蕨,圖右),都可以吸納土地中的鎘(cadmium)。
土壤中本來就蘊含鎘、砷、鉛和鉻等重金屬物質,加上交通工具和建築工程排放的氣體,以及殺蟲劑、油漆、電池、工業廢料等汙染源,長久以往可能導致土地累積大量重金屬物質,對人類或動物造成危害。
洗土酸浸法成本高
為了消除土壤中的重金屬物質,過去普遍運用洗土(soil washing)和酸浸法(acid leaching)等方法,不但成本高昂,使用的高刺激性化學物質也可能對環境產生新的破壞。此外,運用重機械來挖掘和運輸泥土可能會影響泥土的健康和肥力,也提高重金屬洩露的風險。
因此,研究團隊希望以植物修復法(phytoremediation)來取而代之,也用上常見而且容易種植的熱帶植物,減少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運用植物來收集重金屬物質,也可以防止金屬洩露和侵蝕,降低汙染物擴散的風險。
植物修復法起預防作用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自然科學與科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陳瑞銀說,實驗結果顯示有些土地的重金屬和準金屬成分較高,這可能破壞自然環境和動植物的健康。因此,實行的植物修復法起了預防作用,儘量減少金屬汙染。
植物在吸收飽和後就會從土地上移除,貯存其中的重金屬和準金屬物質經過提煉,也可重新作為工業用途。
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藍燕明博士說,新加坡國土面積小,往往要重新規劃土地來推行新的發展計劃。因此,必須通過綠色可持續的方法來補救受汙染的土地。
藍燕明說:“比起其他方法,植物修復法相對成本低廉、可長期使用,也維持了自然環境的美感。”
南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王亞敏也說:“這項實驗主要採用常見而且容易生長的野生植物,有些還是就地從南大社區芳草園中採集的。”
相對其他方法,植物修復法的效果更長遠緩慢,而不同的植物可吸納的物質也不同。因此這項計劃也需要有效管理,包括重複種植來維持足夠的生長期,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重金屬汙染。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月發表在《環境汙染》科學期刊。接下來,團隊也會嘗試對植物進行改良培育,例如添加無機物來加速植物生長以及提升吸收效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