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苗無法在本地孵育培殖,所以人與魚一起下南洋。人到礦場膠林,魚到池塘礦湖,久了,也就一代一代繁衍下來。
我五年前曾寫過一篇有關本地撈生文化的溯源文章,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上網鍵入“人日撈魚生”五字,谷歌一下便能找到我貼在部落格上的原文。新春已過,在此就不談“撈生”了,我想與大家聊聊早年老廣東從原鄉帶來南洋的其他兩種魚生食制。
前些時候我曾寫過一篇〈唐山魚〉,描述早年唐山魚苗從唐山運至南洋的情景。根據老前輩的說法,由於魚苗無法在本地孵育培殖,所以都用帆船運載,一路上請工人全天候踩踏水車供氧,千辛萬苦才連人帶魚落番南洋;人到礦場膠林,魚到池塘礦湖……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正因為上述關係,所以老廣東都將那些源自唐山的(松)魚、鯇魚、鯪魚、鯉魚等給統稱為“唐山魚”。而鯇魚則是唐山魚中的上品,在中國淡水魚類中也佔居重要地位;江南稱它草魚,華中稱之青魚,到了華南才叫作鯇魚。在老廣東的飲食傳統裡,鯇魚除了清蒸煮食,也習慣用在各類魚生料理上;所以傳統式的撈魚生必用鯇魚,市井裡的魚生粥和岡州魚肉面,也同樣無鯇不歡!
好了,我們就先來談談1960、1970年代我童年時候到處可見的魚生粥。
通常都是一碗明火白粥,再配上一碟新鮮鯇魚片,便是最基本不過的組合。魚片上撒把蔥段、芫荽和薑絲,淋點麻油醬清,再灑些胡椒粉,拌勻即可夾起生吃;或以筷子夾一片片生魚肉,直像現在的粥底火鍋般把肉放入熱粥裡燙熟,又或者乾脆將魚片拌入熱粥裡熟成一碗自助式的魚片粥來吃。好玩就在於有所選擇,我通常都會學大姐以三合一的方式來邊玩邊吃!記得當時除了魚生粥,一般粥攤上都會同時賣豬雜粥、雞粥、肉丸粥和魚片粥等,光是吉隆坡茨廠街一帶,就有數不完的攤子了。
2003年當我開始書寫飲食的時候,根據當時做的田野筆記,茨廠街及其周圍一帶仍有四檔賣魚生粥的粥攤,兩年前再次統計,卻已減半成思士街的漢記,以及諧街傍晚才開檔的老友記了。據知食前輩們的說法,這種吃魚生粥的食俗,早年從廣東傳來後就曾盛行於全馬凡廣東人聚集之地,後因衛生考量及處理方便,攤販乾脆把分開端上的魚生和白粥給做成混為一體的魚片粥,即便現在檳城仍到處可見“魚生雞粥”的招牌,實際上卻已“名存實亡”,能留存下這古老食制的,大概就只剩下茨廠街一帶的老字號了!
至於“岡州魚肉面”,單看名字便知道源自廣東江門市一帶(舊稱岡州)的風味麵食。做法簡單,即新鮮鯇魚片,撈進燙熟的銀絲細面裡,配上酸蕎頭,蔥段和薑絲,再與蠔油拌勻即可;而撈過麵條的魚片經已半熟,吃起來相當可口。有些人則喜歡將魚片放入附送的一碗熱湯中燙熟,邊吃幹撈麵,邊喝魚湯。
在本地已故食家李遠虹的文章裡,就曾一再提起“岡州魚肉面”,說此食曾盛行於茨廠街一帶的十多家茶樓食肆,玉壺軒茶樓則是當中的表表者!記得在我初寫飲食文章的第二年,就曾特地到該茶樓打聽傳說中的鎮店之寶“岡州魚肉叉燒面”,當時年近八旬的老闆娘感嘆的說,現在的人哪敢吃魚生啊!說不衛生,早就沒賣咯!
如今屈指一算,那已是八年前的事了。當年,錦綸泰茶樓遷出蘇丹街後,玉壺軒成了茨廠街一帶最後的一間茶樓!而今日,蘇丹街徵地一事“米已成炊”,連這最後一間茶樓也不保了。
回到魚生粥與岡州魚肉面,知食前輩和老廚師都認為難挽狂瀾,傳統食物最終還得讓路給新口味!
我倒“樂觀”,說找天到思士街去吃漢記魚生粥時,不妨再到隔壁的冠記去叫碟叉燒乾撈麵吧!組合起來,不就是重現江湖的“岡州魚肉叉燒面”嗎?
2012年2月9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