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齋戒月期間,齋戒月市集、酒店和餐廳都提供食客各式各樣的馬來傳統美食,但基於生活花費考量,不可能天天外食,因此大部分時間馬來同胞還是會自行準備齋戒前後的飲食。也因為生活背景不一,每個家庭都會有各自的飲食習慣和專屬味道。
對馬來同胞而言,齋戒月除了是修煉心性的月份,更是難得與親朋好友團聚,通過飲食和宗教相互交融及拉近彼此距離的時刻。
ADVERTISEMENT
齋戒月落在回曆九月份,在為期30天的齋戒月中,穆斯林需要在日出後到日落前齋戒,而齋戒是伊斯蘭教念(shahada)、拜(salat)、課(zakat)、齋(siyam)、朝(hajj)的5項基本功課之一,也是穆斯林修煉心性的宗教活動。
根據伊斯蘭教法規定,全體穆斯林,除病人、孕婦、哺乳婦女、幼兒,以及在日出前踏上旅途的人,都應該全月齋戒。
思娜與家人齋戒的一天要從凌晨4點開始說起。由於凌晨5點50分後就要齋戒,他們通常凌晨4點會起床準備餐點,凌晨5點便全家人起床,一同共進早餐。
一般上,他們準備的食物有飯、青菜、魚及湯,“我們沒有特別注重食物的營養比例,但部分人會注重蛋白質的攝取,有些較注重健康的人則只吃燕麥片。”
她說,其實根據《古蘭經》,早上只要有進食就可以了,最重要是要喝海棗水,因為有助於維持體力,通常他們會在前一晚在白開水裡浸泡海棗,留至隔天早上飲用。另為保持體內水分,他們全家人也會在齋戒前,喝兩杯白開水打底,而從事勞力工作的人士,甚至會喝8杯白開水。
當天訪談時間約在開齋的1小時前左右,跟思娜聊到一半時,忽然耳邊隱隱約約響起了從清真堂傳來的誦經聲,思娜從客廳中央的草蓆站了起來,呼喊家人出來用餐,並和母親把桌上已準備好的佳餚放到草蓆上。
那天他們準備的餐點有:sayur labu tumis sardin、ikan kembung goreng tumis sayur berlada、sambal kentang、kuih apam kukus和kuih tepung pelita(椰漿班蘭糕),全都是由思娜母親親手烹調。
她說,通常母親都烹調偏鄉村式的馬來菜餚,齋戒月晚餐除了有時會添加平日少見的馬來糕點,其實跟平常的晚餐並沒兩樣,都是有魚、青菜、雞肉等,而開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喝白開水補充回水分,再進食。
椰漿班蘭糕是齋戒月市集裡廣受歡迎的馬來糕點之一,她分享,椰漿班蘭糕使用的食材簡單,有椰漿、斑蘭汁、粘米粉、鹽和糖,製作過程不繁瑣,所需時間也不長,只不過難度在於水分的掌控,要是水分過多,口感就會變得不好。
齋戒月必做的事:祈禱
齋戒月期間,祈禱是免不了的宗教儀式,除了平時每日5次的禱告,包含凌晨6點的晨禮、下午1點半的晌禮、下午4點半的晡禮、晚上7點半的昏禮,以及晚上8點半的宵禮(禱告時間會變動,有時會延遲10至20分鐘左右),部分穆斯林也會增加祈禱次數。
就像思娜,在齋戒月期間會增加禱拜(berselawat),有時她亦會讚頌上蒼,像朗誦伊斯蘭教真主阿拉的名字,以及記住阿拉(Zikir)。這兩個禱告儀式,穆斯林都會用念珠來計算朗誦次數,而且禱告時,他們一般都會穿上特定服裝,並在腳下鋪上禱告墊(sejadah)。
她分享,通常穆斯林在孩子約6歲時,就會訓練他們齋戒,可能先從齋戒半天開始,再隨著孩子的表現,慢慢增長齋戒時間。
不過,畢竟6歲也只是個孩童,難免會有忍耐不了的情況,她記得妹妹開始練習齋戒時,有一天中午12點,因為忍耐不住,便讓弟弟幫忙拿麵包到沙發後面,躲在那裡偷吃,而她小時候也試過在洗澡時,偷喝自來水來解渴,“我相信去詢問任何穆斯林,他們都有類似的回憶。”
sambal kentang
懷念疫情前一起歡慶佳節的時光
對馬來同胞而言,齋戒月是難得與親朋好友團聚,拉近彼此距離的日子,因此她特別懷念在疫情前,親戚到她家一起烹飪、開齋、享用美食和留宿的時光。
“晚上時,我們十多個人擠在客廳睡覺,還會說鬼故事,當然少不了關於齋戒月的靈異傳說。據說齋戒月時,鬼怪都會被捆綁起來,所以在這期間是不會遇到鬼怪的。我們也會聚在一起聊天、玩桌遊等,真的很想念跟親戚一同歡慶佳節的感覺。”
再加上馬來傳統文化中,見面時習慣握手慰問,以及相互擁抱,卻因為疫情緣故,讓她頓時感覺人與人之間產生了距離。
她以往也試過在開齋時,跟華人同事到餐廳享用晚餐,“同事都會等我們開齋後才一起吃,甚至有同事嘗試齋戒一天,來體驗我們的生活,而且他們在自己座位上進食,看到我們時都會感到不好意思。很多人誤以為食物的味道會刺激我們的食慾,但其實不會,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齋戒,所以在我們面前吃喝是不用緊的。”
慶祝開齋節,東西馬大不同
思娜的外公居住沙巴,她在約15歲至18歲那段期間,曾和家人短期在那邊生活過。她說,由於沙巴日出和日落時間比西馬早,所以那邊的齋戒和開齋時間也提早約1小時。
再來由於沙巴靠近菲律賓,因此當地的齋戒月食物有融入該國的飲食文化特色,而且在西馬少見,如醃魚肉(kinilau),加上當時居住在長屋,通常開齋時幾家人會聚在一起吃飯,感覺大家就像一家人,氣氛異常熱鬧且溫馨。
也因為受菲律賓文化影響,東馬馬來同胞慶祝開齋節時,不一定會穿傳統馬來服裝,甚至可能會穿T恤和牛仔褲。另外,開齋節首天,西馬馬來同胞習慣拜訪親朋戚友和掃墓,但東馬馬來同胞卻會到購物商場慶祝節慶。
齋戒月是思娜期待和喜愛的月份,原因是除了能拉近跟伊斯蘭教真主阿拉的關係,更是修煉心性的契機。她分享,齋戒月時,他們不只要節食來體驗飢餓感,從中學習感恩,也不能傳播流言、跟人吵架、抽菸等,要維持良好品行並反省自己過去的行為,還會做善事,捐助食品給備受飢餓折磨的貧困人士,所以是相當有意義的節日。
“齋戒月是一個反省的月份,可以好好利用這個月來改善自身品行,或者彌補之前的過失,像跟別人道歉,請求原諒,最重要是不要過了這個月後又故態復萌,要持續保持良好品行,不然就會沒有意義。”
後記:刻在心底深處的味道
由於這期專題有拍攝影片的緣故,我跟博特拉大學馬來遺蹟博物館行政助理萊拉逛了一趟齋戒月市集,當時我詢問她,什麼馬來食物帶有她的童年味道或回憶。
她當場說出一個馬來糕點的名字kuih puteri ayu,而這馬來糕點對於她的意義在於,已離世父親在她小時候常買這糕點給她吃,於是我們便到專門售賣糕點的攤位尋找,無奈攤販卻回了一句:“今天剛好沒有這糕點。”
原以為萊拉會失望而感到沮喪,沒想到她竟然很積極地往別個有賣糕點的攤位詢問,展現出一股勢必找到這糕點的決心,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給她找到了,當即露出滿意的笑容。
對國家或民族來說,飲食帶有文化傳承的意義,但來到家庭或個人時,我感受到的反而是如同食物味道一樣,酸甜苦辣的情感,當重要的人離開了你的生命後,食物的記憶或許能暫代那個人的位置,填滿心中的空洞,給人帶來一絲慰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