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時,你的腦海浮現出什麼樣的畫面?
ADVERTISEMENT
看到那張站在冰原上,瘦骨嶙峋的北極熊時,可能會發自內心地感嘆:“哎喲,好可憐。”隨即船過水無痕,不會在你心上留下半點痕跡;大晴天出門,頂著戳痛肌膚的炎炎烈日,只要加快腳步坐上車開足冷氣就萬事大吉,可能不會認為愈發炎熱的天氣會帶來多大的困擾。
“氣候變化,不就是天氣熱一點而已咯,天氣熱就開冷氣啦!”氣候變化跟你我有關的部分,僅僅只是天氣熱,用冷氣就能解決的小問題嗎?
假設專家告訴你,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導致我國棕油業每一秒都在損失上千令吉;海水溫度上升,造成養殖困難,部分海鮮類如螄蚶個頭越來越小,但越來越貴;過去襲擊雪蘭莪州的93場暴風雨,相等於釋放了666個奧運泳池的排水量,去年年底令人觸目驚心的太子園水災也許會再次上演;因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2050年多個沿海城市可能就此被淹沒,其中包括馬來西亞的9個州屬,所以“氣候變化”關不關你我的事呢?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陳敬暉、黃志漢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氣候變化”是指溫度和天氣模式的長期變化,可以是由太陽週期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可是自19世紀以來,人類的活動特別是煤炭、石油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成為氣候變化的主因。截至目前為止,地球的氣溫比19世紀上升了1.1℃,2011年至2020年更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10年。
氣候變化會帶來極地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乾旱、缺水、洪水、災難性風暴、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嚴重後果。然而,有許多人仍然認為事不關己,甚至認為這是一場騙局。那麼到底“氣候變化”是不是一場騙局?
對此,拉曼大學李光前工程與科學學院副院長林磊博士指出,其實“氣候變化”早就悄悄來了。
“(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生態系統的現象和反應,進而造成區域性的影響。我們很在意週期論,總認為定點, 定期內會重複發生一些事,比如每幾年發生一次旱災,重複兩三次之後,卻不重複發生,大家就覺得科學家研究失準。但這是人類給自己設下的認知誤區。”
所謂“悄悄地來”,是指變化非常地細微,在日常生活中難以發現,可能稍微熱一點、雨大一點,猶如小偷默默地潛入偷竊,而非堂而皇之,敲鑼打鼓似地闖入搶劫。
“對於大馬人來講,溫差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除非特別冷、特別涼,外面頂著個大太陽卻只有20度時,大家才會問發生了什麼事,不然27度至32度是很正常的溫度範圍。”
天氣一熱 每分鐘損失數百至數千令吉
林磊分享道,他應屆畢業的碩士生許政峰於2021年10月在國際第一等級的農藝學刊物(Agronomy)發表一篇論文題為〈厄爾尼諾現象對大馬油棕業的衝擊〉。該論文是用1986年1月至2021年7月共427個月,厄爾尼諾現象的海平面溫度數據和馬來西亞每月油棕種植生產量展開深入研究,藉此組建模式以推導未來我國油棕業的每月產量,其模式準確率達到93%,此乃一項創舉。
接著,他們發現我國油棕業因厄爾尼諾現象頻頻遭遇嚴重的經濟損失。“溫度稍微提高,降雨量少一點點,就會影響油棕產量。就算是微弱的厄爾尼諾現象出現,也會有所影響。厄爾尼諾現象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超強(very strong)、強級(strong)、中級(moderate)以及微弱(weak)。”
單單是以往3次微弱級的厄爾尼諾現象,馬來西亞油棕業便損失了29億令吉;4次中級造成的損失為70億令吉;兩次強級的損失為44億;兩次超強級的損失便高達約260億令吉。他們再加上每次厄爾尼諾現象的時長仔細估算,油棕業的損失每分鐘可達數百至數千令吉。以極強級別的2015/16為例,其週期長達25個月,每分鐘損失高達8549令吉61仙!
此外,他強調,也切勿輕視微弱級別的厄爾尼諾現象,因為依據他們的估算,3次微弱級分別造成的虧損總和可能比部分中級厄爾尼諾現象的經濟損失來得更高。
“有時候屋漏偏逢連夜雨,國際棕油價錢很好,卻偏偏遇上厄爾尼諾現象。”比如2014/15年,當時國際棕油價格走高,可是遭遇微弱的厄爾尼諾現象,週期長達5個月,因此每分鐘損失就達到3832令吉96仙,較經歷過中級的1986/87年(721令吉/分鐘)、1994/95年(428令吉51仙/分鐘)、2002/03年(1102令吉89仙/分鐘)更高。
論文發表後的7個月,現實也一步步地印證他們建模所推導和預測出的大馬油棕月產量低迷的隱憂,實際國產數據甚至比他們所預測的月產量還低,不得不令人感到擔憂。
所以,天氣熱一點,只是冷氣溫度調低一點而已嗎?
海平面上升吞噬海灘,旅遊景點漸消失
除卻種植業,但凡與生態、大自然相關的旅遊景點想必亦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一員。長期關注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博士高佩瑤提到,馬來西亞以生物多樣性聞名遐邇,是生態旅遊的知名景點。
“可是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會發現我們沒有關注生態的可持續性,常常會用急功近利的方式,現在有什麼就趕快吸引大量遊客進來,沒有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量。”
沒有正確的旅遊方式、沒有保護意識、汙染等等,對於生態環境已經造成衝擊,氣候變化無疑是雪上加霜。“一些長期在東海岸從事海龜保育的非政府組織一直髮出警訊,氣候變遷加上不友善的旅遊方式,導致海龜產卵量下降80%至90%。而海水溫度上升,海水出現酸化的現象;海平面上升,一直侵蝕海灘,干擾了海龜登陸的路徑,這是蠻大的警訊。”
此外,海平面一步步吞噬海灘,也讓一些旅遊景點漸漸消失。她回憶起大約30年前,和朋友一起自助旅行,乘搭巴士到吉蘭丹的哥打峇魯,那裡的海岸線很長,潔白綿密的沙灘吸引了許多的遊客,是很重要的旅遊景點。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沙白灘(Sabak Beach),沿路有讓遊客體驗染峇迪(Batik)的工作坊,走到盡頭是沙灘。最驚人的地方是,那是一個漁村,村民就把漁船停在路邊,很是壯觀。他們的漁船還有傳統圖案的雕刻,非常漂亮。”即使時隔多年,她依舊能一一仔細複述當時所見的美麗景緻,可見當下的景象給她留下多深刻的印象。
然而,心中美好的記憶卻成了回憶。
“前幾年我回到吉蘭丹,想找回沙白灘,可是已經找不到了,明明就在這裡。因為沒海岸線了,那邊築起了防波堤,要爬上去才能看到汪洋一片。”
為此,她特意詢問來自吉蘭丹的學生,發現1990年代、2000年代出生的孩子們壓根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
“我回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從1990年代開始,那帶本就面對東北季風,長期以來海浪就很大,但氣候變遷加劇這個情況,還加上極端天氣的影響,浪越來越大。接著是海平面上升,不斷地侵蝕海岸線,一直侵蝕到漁村。後來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在沿海築起了防波堤,那些景點就再也看不到了。”
不僅海岸線景點消失,當地漁民的生計亦受到影響,令人心生嘆息。“舊地”已不復在,想重遊也無舊地可去了,過去親眼目睹的美麗猶如海市蜃樓,黃粱一夢。
就在她查詢沙白灘的資料,碰巧也看到東海岸數個浮潛聖地的島嶼如熱浪島、停泊島、棉花島曾在2010年關島幾個月,原因是氣候變遷導致珊瑚白化。“有珊瑚的地方,魚的種類就越多樣,這是吸引人們浮潛的原因。珊瑚一旦白化直接影響魚類的棲息地,會對旅遊浮潛帶來衝擊。”
海水溫度上升,養殖業愈加困難
與霹靂州沿海8大漁村當地的漁民交流,提到南亞海嘯襲擊當地海岸線時,雖有紅樹林抵擋減緩衝擊,大大降低了傷害,但仍對當地的養殖業棲息地造成破壞。
“他們當地養蝦、養螄蚶靠的是那片乾淨的水源,南亞海嘯的破壞已經影響了他們。再來是氣候變遷導致海水溫度上升,對當地的海產養殖業帶來一些影響。他們說現在已經很難養螄蚶了。”
她無奈笑道,以前吃的螄蚶個頭比較大,現在的小且貴;以前吃咖哩面可以免費加,現在則要額外收錢。
“原因在於養殖困難了。”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與你我/02】對應氣候變化機制不是公式123 因地制宜為上
相關稿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