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发布: 7:00pm 23/04/2022

张文光

古龙

《楚留香传奇》

武侠电影

张文光

古龙

《楚留香传奇》

武侠电影

岁月青葱拼古龙/张文光(八打灵)

作者:张文光(八打灵)

印象中,青少年时代读得最多的书是武侠小说,而武侠小说中读得最多的是。那时候金庸的武侠小说大概只读过《书剑恩仇录》。古龙小说读得较多,可能是他的书有点推理、侦探的意味,情节引人入胜,让人不舍昼夜地拼命追赶,想一窥究竟。中学时期有个朋友非常喜欢读他的小说,几乎每本他都有。看古龙小说,肯定比看教科书更勤力。我也从那里认识了《流星蝴蝶剑》、《多情剑客无情剑》、《陆小凤传奇》、《白玉老虎》、等。

武侠小说伴我度过迷惘、青涩的青少年岁月。不知道现在的少年人在读什么书,他们还读书吗?2021年10月初,世界还处在抗疫期间,我深居简出,没来由地发起怀旧情绪,渴望再读一读少年时期的书刊。于是把《浣花洗剑录》搜出来读。读到一半,想到古龙小说中有个著名人物,叫做“中原一点红“,但是忘了他出现在哪本书里。习惯性地询问谷歌大兄,原来是《楚留香传奇》里的一个人物,于是去书房找这本书。记得在2005-2006年间,我曾在吉隆坡商务书局买了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精装本《古龙作品全集》中的几本。找了一找,只看到《愤怒的小马》、《武林外史》、《大旗英雄传》等,就是没有《楚留香传奇》,有点失落。对我来说,要读的书应该是到书架一找就手到擒来,那才是完美的人生境界。

ADVERTISEMENT

过了几天,我忽然想起好像买过香港天地出版社的《楚留香传奇》之《血海飘香》,再回去找找,真的给找到了。封面看来依然崭新,颜色鲜艳,用发亮的纸印刷。翻看扉页,注明是2010年11月买的。再翻看内容,完全没有读过的迹象,没有highlight,没有划线。

古龙文字合我的脾性

古龙的文字简练明快,故事胜在情节引人入胜,节奏快速。与梁羽生相比,梁的文字四平八稳,有时拖沓沉闷。金庸的描写有时则太详细了,一招来一招去,令人不胜其烦。古龙的招式干净利落,“小李飞刀,列无虚发”就那么一句;他的小说多是短句,文字有诗意,充满哲理,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较合我的脾性。小说中的人物名字也很奇怪,摆明告诉你他们只是小说人物。比如“楚留香”,就令人感觉一点也不真实。少年时代还不知道有人姓“楚”,也想不通谁会用“留香”这种名字。其他人物名字也是别出心裁的:如诗意十足的“无花”、“花满楼”、“姬冰雁”、“中原一点红”等。然而小说的畅销,加上郑少秋主演的楚留香系列电视剧,楚原改编的古龙的大卖,这些名字曾经在70、80年代风靡东南亚。还记得当年本地有个商家把他们的肉干取名为“楚留香”。

如今我已忘记《血海飘香》的内容细节,只记得楚留香像侦探般地追查谁杀了多名江湖成名的高手;也记得书中有种无味无色的毒水,只需一滴就能杀人于无形,名字叫“天一神水”,为神水宫的独门剧毒。当年也看过楚原导演、狄龙、岳华、李菁、贝蒂等人演出的电影《楚留香》,印象中电影画面华丽、唯美,以当年的水准,算是拍得蛮好看的。此外,依稀记得中原一点红由凌云扮演。这些邵氏演员扮演的角色形象与神韵,还蛮符合小说描写的(可惜年龄大了一点)。

找到天地版的《血海飘香》后,我特意翻查中原一点红的部分,看到楚留香与中原一点红交手,楚留香要阻止一点红自杀(参看〈清风明月〉一章)。妙僧无花用琴声控制一点红,令他听到琴声而疯狂。楚留香只好把他拖下湖,才让他获得生路。

楚留香上了岸,看到无花坐在一叶孤舟上,书里这样写:“孤舟上盘膝端坐着一个身穿白色僧衣的少年僧人,正在抚琴。星月相映下,只见他目如朗星,唇红齿白,面目姣好如少女,而精神之温文,风采之潇洒,却又非世上任何女子所能比拟。”

结尾,无花和尚假装自杀,瞒过楚留香。他在《楚留香传奇》第三部曲《画眉鸟》中重现江湖,再次引起腥风血雨。无花无疑是古龙创作出的诸多人物中,一个相当特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年少,但是知识渊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样貌英俊雅儒,风度翩翩,武功高强,但是内心阴险毒辣。如果现在由二十多岁的韩流明星,如朴宝剑或南柱赫来演,肯定会是令人惊艳的风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pm 24/08/2024
写字的态度/张雅芳(三马拉汉)
学生写的汉字。(图/张雅芳)

翻开孩子的写作簿子,那是他上了中学的第一篇文章。一个个汉字写在方格里,字体不算漂亮,看起来却也端正。这得感谢他小学的两个华文老师,从教部首,教笔画,教笔顺,写生字,甚至抄写文章,写错字要罚打手心,这些教学步骤,至少让孩子写字写得谨慎,写的字像汉字,很多生字自然而然会写了。

写字体现一个人的态度。

突然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我在课堂上,看到部分学生写的汉字不像汉字。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汉字是“画”出来的,没依照笔顺写字,结构严重出了问题,挺苦恼的。批改时,我不由自主地先挑选字体端正的簿子来改。这些字体看了让人心情舒畅,改得特别快。

“老师,我的簿子呢?”

“嗯,字体太潦草了,我拿起3次,都改不下去,会催眠呐!等我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再改。”

全班同学笑了。我对着那位同学微微一笑,他也无奈地望着我点点头。那是精英班学生,不给点恶评,他是不会在意自己的字体的。字体不端正的簿子确实会影响我批改的心情。学生明白我是对事不对人,间中没有伤害,不想让自己的簿子受委屈,他就得求进步。

现在的学生不太喜欢写字。一到写功课时间就会唉声叹气。课堂上会发现一些学生提笔写字都没劲。每每发现这样的学生,我通常会瞪着他们,提高声量:“需要老师握着你的手写字吗?”

听到这一句话,他们会立刻拿起笔在簿子上书写,毕竟是中学生了,个子都比我高一个头,若受到老师那样的“恩宠”,相信爱面子的他们也吃不消。字体太潦草的,我会请他们改进或重写,反复几次,他们就会改善字体了。

字写得好的同学,往往是那些学习态度认真,精益求精的学生。这些学生我会写下评语赞一赞他们或在课堂上直接表扬。这样小小的赞美其实能是很大的鼓励。对我而言,写字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一种重视生活的表现。

“老师,你看,我的字体是不是有进步了哦?”

这是今日课堂上,一位中四后进生举起簿子自信地对我说的话。前后4个月,好几位学生的字体确实改变很多,做事态度也比较认真了。有些习惯不是改不了,而是看他们是否有心去改进。心不难,万事就不难。我总是这样跟他们说。

想当年,我喜欢写字。我特别爱做笔记。中学课堂上,我喜欢把老师授课内容整整齐齐抄进一本厚厚的长簿子里,方便回家复习。尤其是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任何参考书的年代,只能靠笔记复习。哪一天老师忘记自己教到哪里,必会找我,看我笔记本里的记录。此后,我更爱写字了,尤其是汉字。

初中开始,课余时间我喜欢阅读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也喜欢报章上的连载小说,印象深刻的是严沁的《古屋》。后来我也接触了琼瑶的书籍,琼瑶的戏。因为这些剧情,我有很多幻想,少女情怀总是诗。于是,我开始在纸上涂涂写写,后来在阅读《马来西亚日报》时,发现有个【莘园】版可以投稿。于是,我开始了爬格子的日子。一支笔,一叠稿纸,那是我的精神粮食。每天课余时间都在写作,都在写字。往往写完草稿再抄进稿纸。

写字是与自己对话的桥梁

那是90年代,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我真的很勤劳写字。字迹间,藏匿着我的心情起伏,记录着我的成长历程。对我而言,写字不仅是与他人交流情感的方式,更是与自己对话的桥梁。在一张白纸上,我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未知的领域。慢慢的,写字成了思维的延伸,是灵魂的抒发,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那些年,我的字写得比别人多。只因为我也报读了中华函授课程。我已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接触到这个课程了。那时,答卷都必须用手写字,答卷还需邮寄去台湾。那时,我每个月会收到一套10份讲义和一本厚厚的答题纸。每天下班后,边看顾因中风卧在病床上的母亲,边读书边写字答题,一笔一画,写满一本本答题纸,握在手中很是满足。就这样,一来一往,当我收到被批阅的答卷时,特别激动,每一份答卷,都获得不错的成绩。连续5年,我报读了14科自己喜欢的科目。一张张证书是自己努力写字获得的成果。这一份坚持让我收获满满。虽说那些证书在国内不受承认,但那是我成长的记录,对生活态度的表现。

然而,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键盘的敲击声取代了笔墨的流畅,电子信息取代了当年书信的温情。如今,无论是工作报告或写作一般都是直接输入电脑,不再用笔写字了。后来,我发现那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多明明知道的汉字会在瞬间忘了怎么写。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突然问某个字怎么写,我会突然写不出。当下,为了避免尴尬,我会就地取材,把自己当例子,告诉他们写字的重要。

“你们看,这就是缺乏写字的后果。老师工作用电脑手机,输入汉语拼音,字就弹出来,就因为这样有些字写不出来了。我看到你们当中也有些同学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再不好好练笔写字,情况会愈加严重。”

昔日做功课时,不会写的字,我们会翻查字典。现在的孩子,写功课面对不会写的字,直接用汉语拼音代替了事。考试作答时面对不会写的字也一样用汉语拼音替代或放空不写。这似乎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随随便便。这样的学习态度实在不可取,不纠正,他们永远会在原地踏步。对于学生的写字态度,我始终有要求。

因此,让我们珍视写字这种古老而美好的行为。无论是在纸张上书写抑或在屏幕上输入,我们都要对它怀着敬畏,用心书写每一个字,用文字传递我们的态度和情感。因为写字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