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教育】訪問了一位海洋科學家,她在沙巴海島從事海洋保育工作十多年,建立和帶領海洋保護團隊,站在海洋守護的最前線,除了保育海龜珊瑚,也負責巡邏海域,天天迎接他們的除了是海上的大風大浪,也包括人事上的大風大浪。
許多遊客遠道而來,完成他們的Bucket List,而她和團隊天天就在那,日夜守護海島,許遊客一個美麗、安全的海島勝地,讓海島旅遊與環保並肩同行。
ADVERTISEMENT
在許多人看來,海洋守護者常常與美麗的大自然和海底生物為伍,令人稱羨,其實面對著各自的挑戰,他們也有棘手和倦怠的時候,只是位置不同,認知不同,那些看起來華麗的成就,都是長時間努力換來的成果。
潔白的沙灘、清澈的海水,以及繽紛活力的海底和珊瑚礁生態,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最觸動我的是,受訪者說,從過去一年蒐集到的數據顯示,全沙巴州的活珊瑚覆蓋率正在減少,即便是該團隊的保護管轄範圍也無可避免。多年的努力其實並沒阻止越趨嚴重的珊瑚白化問題,只是情況相比其他地方較樂觀一些。
面對全球氣候暖化和大環境的汙染,環境保護工作有時像是杯水車薪,耗了許多努力,只在延遲人類帶來的種種破壞而已。打擊肯定是有的,但對方看到的是,長期耕耘所帶來的影響力:吸引人們對海洋保育多一份認識,甚至加入海洋保育的行列,在人們心中和社區之間“播種”。
相信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的,教師、藝文工作者、廚師等等,每個人都是一顆小螺絲釘。在教育界有一句讓人哭笑不得的“金句”:教學是一場單戀,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教學是一場暗戀,費盡心思去愛一群人,結果卻先感動了自己。
對於記者工作也是這樣,在海量資訊當中,我們寫的每篇報導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這些經過策劃、物色受訪者、採訪、埋頭敲字、潤飾、編輯排版等流程,花了好多天完成的洋洋灑灑幾千字的文,別人也許30秒或眼睛一掃就看完。尤其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習慣只看標題來“閱讀”,對文章很少會細嚼慢嚥,有人甚至沒理解文章就急於評論,各說各話。
在調整寫作的同時,我們總會告訴自己,有人確實會逐行逐段地看,或者在文章裡頭找到讓他“有感”的部分,就像讀過的書、吃過的食物,我們都不記得了,卻融在血液裡,化為精神糧食和營養,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些努力沒法立刻看到回饋,但不要小看那些每日重複和平凡(有時近乎無聊)的堅持和努力,也許那就是穿石的一滴水。多給一點時間,面對世界之大,或許不該放大自我,但生而為人,也不應該小看自己。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