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斷提倡全人教育,也強調人格五育並重發展,那我們更應該正視“疫後”的教育問題。我們不希望現今所栽培的孩子,在往後會面對人際關係的問題,甚至於不知道如何在團體生活中良好溝通與發揮合作精神。
ADVERTISEMENT
新學年已進入第二個月;學生們已全面復課,不再輪流上課;第四劑疫苗/第二劑加強針也已開打;而如今政府也宣佈在解除戶外口罩禁令等防疫措施放寬;教育部也針對學校上課SOP做出調整。
大家在熱議著該不該打第四針,該不該脫口罩的當兒,似乎卻將“冠病疫情下失落的一代”給遺忘了。這是一群在“冠病世代”(COVID Generation)下,因著疫情而嚴重影響教育機會的孩子,也被稱為“被封鎖的一代”(Lockdown Generation)。
教育機會被“剝奪”了兩年,對孩子來說太久了。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兩年的學術增長,甚至有可能引發一代學童教育中斷的世代危機。畢竟這個階段是孩子們在認知,運動與操作能力上不斷提升與躍進的時期。如今孩子們的確回到了實體課,但彷彿也只是身體與肢體上的迴歸,少了精神與靈魂的參與。校園少了應有的活力,少了最重要的“交流”。如今的校園生活,和以往相比,顯然是天壤懸隔。
疫情期間孩子們不再能夠自在的在校園裡活動。到校後也只能安靜地跟著班級隊伍席地而坐,等候上課。孩子與孩子之前不再有溝通與交流,面對一張張被口罩塞滿的面孔,更是少了份親切與熟悉感。
校園生活似乎已演化成每天5小時的“行動管制”,或是“教室禁錮”。除了上洗手間,其他的所有時間,也只能循規蹈矩的靜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直到放學。孩子們原有的動力,興趣,活力,逐漸地被消耗掉,如同鳥兒被硬生生的折斷翅膀,再也無法翱翔於天際。所謂的校園生活,被疫情迫得如此枯燥乏味。
在這之前,教育部為了減低病毒傳播風險,禁止學生們有任何的肢體接觸,實體的課外活動與體育課也被禁止。如今教育部長雖然允許課外活動及體育課以實體方式進行,並附上附加版的標準作業程序,但大部分學校似乎仍在觀望。
除了學術上的發展,校園生活也是培養孩子心智發展,社交能力等軟技能的重要階段。校園生活理應是孩子們學習團體生活的地方,更是建立友誼的階段。各種體育或戶外活動,有助於孩子們感覺統合,“動覺”與動作協調的發展。課外活動如制服團體也能培育孩子們的領導與組織能力,就連到食堂購買食物或到販賣部買文具,也都是軟技能的鍛鍊。
我們不斷提倡全人教育,也強調人格五育並重發展,那我們更應該正視“疫後”的教育問題。我們不希望現今所栽培的孩子,在往後會面對人際關係的問題,甚至於不知道如何在團體生活中良好溝通與發揮合作精神。我們不希望孩子們喪失各種溝通能力,久而久之演變成社交恐懼,以至於無法與社會,甚至是整個世界接軌。
我曾在公園見過一個學齡孩子,他在遠處看見我時就已恐慌的躲在他母親身後,高喊“媽,前面有人,不能靠近!”。我不清楚小孩是否屬於特殊兒童,但這場面讓我不禁深思,這兩年來我們不斷的灌輸孩子需要“與人保持距離”的觀念,這到底會對孩子們的未來造成多大影響?孩子又該如何拿捏“肢體距離”與“社交距離”的不同呢?
我懷念以前下課時與同學結伴到食堂用餐,在球場上玩樂,在體育課盡情的在草場上奔跑,在課堂上與鄰座同學討論功課……我懷念這樣的校園生活,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校園生活。
在保護好孩子們生理健康的同時,切勿忽略孩子們心理精神與社會生活層面的健康。如今教育部已宣佈“學校復課管理和運作指南4.0”(Garis Panduan Pengurusan Dan Pengoperasi Sekolah 4.0)裡所放寬的一些措施,也做出相應調整。但願能將健全的校園生活,還給“冠病世代”中的這群“迷惘一代”,讓他們能如鷹般在遼闊浩瀚的蔚藍天空展翅飛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