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養的書市面上很多,但我二話不說買下這本《家有彩虹男孩》。為什麼?因為生活中遇見過為此痛哭的孩子和彷徨憂慮的父母。
這是美國第一本以母親(Lori Duron,洛莉·杜隆)身分與角度來描寫養育“性別不一致”(gender nonconforming)孩子的回憶錄。
ADVERTISEMENT
這母親有兩個兒子。5歲弟弟希傑喜歡女孩的東西,希望被當作女孩。早在孩子一歲半左右,這樣的傾向已出現,兩歲半第一次與芭比娃娃相遇更是天雷勾動地火,希傑宛如找到了真愛與熱情。隨著年齡增長,他要求辦公主生日派對,開始裝扮與穿裙……可想而知,在LGBTQ仍被當作是病態與不正常人格,甚至遭到霸凌和殺害的歧視社會中,父母從無法接受,不斷找尋“為什麼是我”,一直到踏實地承認與接納,過程中承受多少不安、焦慮、憤怒和害怕。
書中提到一些調查及數據:八成LGBTQ學生曾遭語言騷擾,近四成遭肢體騷擾,二成遭肢體攻擊。LGBTQ孩子有著極高的自殺未遂比例,得憂鬱症、濫用藥物和從事不安全性行為的幾率比別人高出3至6倍。看著這些訊息,若你的孩子有性別不一致的傾向,能不擔心嗎?
洛莉向來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兒子的行為卻讓她開始搖擺。慶幸的是她懂得尊重與溝通,不打擊孩子價值和自信。她說:“家,絕對必須是不讓孩子感到恐懼的地方。”於是,當精神科醫師要求她填寫“性偏差”檢測表、知名心理教育家說出:“你是個失敗的父母,你該明確引導兒子,不該做出徒增困惑的行為;支持他,除了使用女生的東西。”洛莉下定決心:自己成為孩子的專家!她不斷學習與跨性別相關的知識、開始寫教養部落格、主動與學校老師溝通、尋求能真正協助自己的各種支援。一路走來遭到很多鄙夷仇恨的眼光、唾罵,甚至懷疑她的動機(想借此成名)。更糟的是,希傑的哥哥因弟弟女性化的行為而被同學嘲笑霸凌,這是洛莉沒預料到的。為大兒子發聲與終止霸凌的過程,更堅定了全家人的心。哥哥越來越懂得愛護和保護弟弟,弟弟也越來越能展現自己,能明確提出自己的期望與要求。洛莉說:“希傑在性別光譜間遊走,那是一團混亂或是一道彩虹,端看你怎麼看。”她也說:“ 我必須愛孩子,而不是改變他來符合我或社會的期待。這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難接受的新觀念,但我必須挺身而出。”
其實洛莉的哥哥也是同性戀,小時候哥哥活得快喘不過氣,得隱藏自己、覺得丟人,只因自己娘娘腔。這些經歷和感受洛莉都懂,她不要重蹈覆轍。孃家的支持,與夫家公婆願意學著接受孫子與媳婦,逐漸成為盟友,甚至主動幫助爭取LGBTQ權利,這一切讓洛莉覺得“全家出櫃”讓他們失去不少朋友,但留下來的絕對是更值得的朋友。
你知道嗎?世界超過百分之三的人口屬於LGBTQ族群,這表示30個孩子中至少有一個是。誠心希望更多類似的家庭可以在教養性別不一致孩子的過程中,如作者這樣活得更自在。也希望更多人有所意識,別因恐懼而傷害了他人,尤其最愛的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