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政府決定5月1日開始放寬SOP,允許戶外無需戴口罩,也無需再保持身距,作為負責任的公民,在護己護人、保護弱勢群體(老人、小孩、免疫低下病患、無法接種疫苗者)的大前提下,希望大家能夠繼續口罩SOP。不管戴的是什麼口罩,有口罩總比沒口罩好。
ADVERTISEMENT
不只是蝙蝠俠,美國隊長、Zorro、忍者神龜(Ninja Turtles)、閃電俠(The Flash)、貓女(Catwoman)、青蜂俠(Green Hornet)、Lone Ranger,還有即將上映的《雷神4》那個女雷神,都不戴口罩,卻喜歡把上半部臉蒙起來,和愛把下半張臉遮蓋的中國俠客和日本忍者,剛好相反。
2005年第一次出國到蘇格蘭進行博士研究,其中一件令我震撼不已的事,就是西方人不喜歡戴口罩,視戴口罩者為異類。偶爾戴口罩進入實驗室,大夥都會很關心的問:“Are you OK?”。我後來發現,有的人其實是想說:“你發什麼神經?”
但我不過是有點小傷風感冒,或純粹想為這大馬製造的鼻腔,製造一個溫溼緩衝區避免直接碰觸冬天的乾冷。
對一般西方人來說,口罩代表病者或弱者,也是一種社會“汙名化”(stigmatization)的恥辱象徵。蝙蝠俠不愛戴口罩,可能和這社會文化有關。
但冠病疫情改變了許多西方人的觀點。
歐洲各國的研究發現,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5月,群眾對戴口罩存有一種怕被汙名化的擔憂,也對戴口罩抗病毒存有疑慮,認為身距SOP已足於防疫;但來到2020年10月,民眾多表示戴口罩是防疫好方法,更是一種道德感的表現(見2022年4月14日《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論文)。
要人人都自動戴口罩,就必須有大量確鑿實證來打動人心。這些證據當中,“生死關天”是最容易說服群眾的科學證據。
瑞典Lund University和美國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跨國團隊就用了“回溯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探討2020年2月15日至3月31日期間,27和17個實行“強制”和“不強制”戴口罩政策的國家(共計9億1144萬人口),計算出“戴口罩”和“不戴口罩”國家每百萬人分別有48和288新冠疫歿案例(引2022年4月《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論文)。
也就是說,“不戴口罩”的疫歿率比“戴口罩”高六倍!
想要控制傳染病的傳播,有兩個重點:以身距、隔離等方法隔開患者和群眾,或戴上口罩以降低感染率。由於出自病患口鼻的較大顆飛沫很快掉在物體表面(例:100微米(<00B5>m)大的顆粒只漂浮約10秒),小於10微米的微細呼吸道飛沫卻能懸浮空氣中一段時間(例:10和5微米顆粒停留在空氣的時間分別為17和62分鐘),對身旁的人造成感染風險。飛沫壽命也和空氣溼度有關,比如在90%相對溼度(relative humidity)的空氣裡(我國一般空氣溼度大約80%),微細顆粒的壽命比大顆粒長150倍(參見2021年12月《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論文)。
另,布口罩(尤其是優質多層布口罩),也具備阻擋10微米飛沫和保護群眾的功能;即便是普通布口罩,過去研究也顯示它能阻擋小於1微米顆粒,有效性可高達60%(引2010年10月《The Annals of Occupational Hygiene》)。巴西知名科學研究中心Oswaldo Cruz Foundation最近發表一項研究,顯示冠病患者戴上布口罩,也能防止噴出或吸入飛沫,其功效和醫用口罩相當(引2022年2月《PLoS ONE》期刊論文)。
至於“強制戴口罩政策”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率的證據,更是類此者不知凡幾;比如,加拿大的研究發現口罩策略能減少每週25%-40%的確診病例;2020至2021年各國的11項研究分析,也給出這種“戴口罩、病例降”的趨勢(引2021年3月《JAMA》綜述論文)。
就算政府決定5月1日開始放寬SOP,允許戶外無需戴口罩,也無需再保持身距,作為負責任的公民,在護己護人、保護弱勢群體(老人、小孩、免疫低下病患、無法接種疫苗者)的大前提下,希望大家能夠繼續口罩SOP。不管戴的是什麼口罩,有口罩總比沒口罩好。
千萬別學那位不戴口罩的蝙蝠俠。
他很可能就只因為一種怕被視為弱者的自大心理,或純粹為了維護他那冠病病毒始作俑者的嫌疑犯蝙蝠兄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