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出行,黃昏時分到了車站,整個車站廣場人煙稀少。簡單預測就知道,每家商店都關了門。前幾天來的時候,到處都是人,簡直堪稱盛況,現在卻人影寂寥,賣烤腸烤串的小帥哥、腳邊堆著雨傘的小姑娘、等待路人光顧的棒棒軍……紛紛消失無蹤。區域繁華與喧囂,面對疫情的衝擊,頓時萎縮。
“但是,還得吃飯呀!”朋友說。
ADVERTISEMENT
走走停停,到處都是封條以及核酸檢測的亭子。幸好這一次防控管理比較精細,沒有全面封鎖,而是精細的網格化管理,以小區為單位進行隔離。掠過高風險區到了低風險地區,終於看到正常營業的店鋪,那是轉彎角的一家小店鋪,招牌上寫著“重慶黔江雞雜”。
重慶黔江雞雜是渝菜的一種,強調“麻、辣、鮮、嫩、燙”,重點在於爆炒之前去腥增味的泡蘿蔔。不過,與其他重慶菜餚一樣,重口味的調味品裡很多花椒和辣椒,還沒走進店鋪,就嗅到一股嗆鼻的花椒和辣椒味道。
店鋪小,從外面就看得清清楚楚,幾張桌子與板凳。店裡一對年輕人,不確定是老闆和老闆娘,還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的新型合夥人。
我還在猶豫,身邊的朋友已經說:“就這家吧。”
朋友是之前在北京工作的黔江人,剛剛回來,看到老家菜餚,什麼都好吃。
重慶老闆出名脾氣火爆,一對年輕人看到我們進店,卻小心翼翼地詢問:“吃什麼?”
後來,我才知道,我們是那天第一對顧客。看樣子斷斷續續看不到斷根跡象的疫情,已經不僅僅是影響經濟活動,對性格與態度也帶來強烈的衝擊。
“生意不好做。”清秀的年輕男性說:“為了吃飯,還得做。”
大家都知道冠病死亡率不高,但是,感染率高,傳播速度也快,溫水煮青蛙似的煎熬著每一個人。
我們在一張桌子前坐了下來。廚房傳來一股嗆鼻的味道,很快一大鍋雞雜就準備好了。在血塊、豆芽、花椒與辣椒中,雞雜只佔據一個微小部分。
“黔江雞雜主要是下飯。”朋友一邊大口吃飯一邊說。
多樣化的烹煮方式
在疫情防控的車站廣場邂逅雞雜,卻激活我更多與雞雜相關的記憶。雞雜,特別是雞胗,小時候老媽偶爾烹煮。也是沒有幾個人的冷清黃昏,不過,當時不是因為疫情封鎖,而是邊境小鎮人口本來就不多,一切繁華的商業活動,主要是依靠馬來西亞與泰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忙碌的一天以後,就是家裡坐下來一起吃飯的時間。我們坐在板凳上做功課,老媽在廚房與客廳一體化的廚房爆炒雞雜。兩者只是調味品不同,黔江雞雜重點在川式泡菜、花椒和辣椒,我媽的雞雜調味品是香茅草和黃姜。菜餚分量少,重點是以白米飯填飽肚子。
我媽逝世以後,輪到自己動手烹煮雞雜。由於這輩子去過很多地方,世界各國互聯互通以後,各個民族菜餚更是快速流動,我遇見更多樣化的雞雜烹煮方式。無論是爆炒、燒烤還是燉煮,不同的調味品帶出不一樣的味道。
我最早的雞雜記憶是香茅草和黃姜味道,後來陸陸續續多了日本廣島式的胡椒味、韓國的大蒜和韓式泡菜味、歐洲南部小鎮的茴香味、新疆與東亞孜然味等,來到重慶是花椒、辣椒和泡菜味,簡直就是一幅雞雜版本的香料地圖。突然想到要重走一遍來時路,可惜,疫情還是看不到盡頭。短時間內出不了重慶,邂逅雞雜,恐怕只能在重慶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