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8日訊)“科研沒有捷徑,而是需要一步一腳印,刻苦耐勞,才能取得成果。”說出這番話的是來自大馬的博士研究生陳潔盈。
臺灣中央研究院團隊首揭細胞“無合成分裂”於4月登上知名國際期刊《Nature》,陳潔盈就是此團隊的成員之一,也是此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
ADVERTISEMENT
29歲的陳潔盈來自雪州沙亞南,目前是臺灣中央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
5年前加入研究團隊
她在接受星洲日報的越洋訪問時指出,她是在5年前進入臺灣中央研究院修讀博士學位,當時就加入了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振輝的研究團隊。
她說,當時團隊進行的研究是要觀察皮膚細胞在生物快速成長時是如何活動,之後卻發現從未發現過的細胞分裂方式,也就是“無合成分裂”。
陳潔盈分享道,此研究發現顛覆過去的細胞分裂發現,這有助於後續對其他生物體進行深入探究,進一步瞭解詳細的細胞生理調控機制。
她說,細胞分裂的發生是所有生命的基礎,從一顆細胞變成好多顆細胞。
打開新研究領域
“基本上所有生物是一樣,要經過細胞分裂,無論是繁殖或增加體積,在發育的時候、再生、老化及癌症,都與細胞脫離不了關係。
“細胞分裂的研究其實很重要,大家都在探討細胞如何分裂。”
她說,過去只知道2種細胞分裂方式,即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此次研究的這項新發現,可以打開新的研究領域,至於未來是否會有更大的影響,其實還是要再去探討。”
每12小時麻醉幼魚一次
談及在此研究中面對的挑戰,陳潔盈表示,該研究使用的是斑馬魚幼魚,為了反覆觀察其表皮細胞的分裂過程,她必須每隔12小時麻醉幼魚一次,必需拿捏好時間。
她說,在這過程中,必需將斑馬魚幼魚置於高倍顯微鏡下拍照,以及確定它在鏡頭下的姿勢每次都相同。
“之後要把麻醉後的幼魚喚醒,以持續進行活體實驗。”
她表示,使用斑馬魚幼魚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這魚類與人類基因有相似的地方。
除了用腦 也是體力活
此外,陳潔盈坦言,在進行研究時,除了用腦之外,其實很多時候真的是體力活。
“有時候必需坐在顯微鏡的房間內10多個小時,長期需要準備眼藥水。”
她指出,這部分的工作維持大概差不多9至10天,那時候很早就要去實驗室,待到很晚才能離開。
她坦言,整個過程還是有一定的壓力,要收集好的數據,就必需一直重複做同樣的事情。
興奮論文登上《Nature》
身為此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陳潔盈表示,從開始上述的研究到撰寫論文,以及論文經過審核,前後用了大約5年的時間。
她說,對科學領域來說,《Nature》是國際頂級的期刊,當時並沒信心有關的研究論文可以登上這期刊。
她表示,當下知道有關論文登上《Nature》後,還是蠻興奮的,主要是因為這項研究獲得認可。
從小就愛看百科全書
在訪談中,陳潔盈表示,她在就讀小學時,就開始看卡通版的百科全書,也會看科學家自傳之類的書籍。
她憶述,小時候在學校填寫志願時,她都會填寫科學家。
“上了中學之後,科學的學習成績比較好,到了中學四年級,也很自然的選擇理科。”
她說,當時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她的首選是馬大的生物醫學系,最終也如願進入馬大修讀生物醫學系。
“在大學期間,可以透過顯微鏡,看到更小的東西,細胞和細菌之類的,然後就覺得顯微鏡下的世界其實也有很多精彩的事情。”
她說,因此慢慢對細胞學產生了比較大的興趣,在馬大畢業後,她就直接進入臺灣中央研究院修讀博士學位,預計在今年7月或8月畢業。
從事科研 需想象+創意
對陳潔盈來說,從事科研,有時候真的要很大膽的去想象以及有創意。
“大家都是搞科研,可是你要搞一個大家認同,與眾不同的科研,真的要用腦去想。”
由於疫情的關係,差不多3年沒返馬的她,計劃在今年尾返馬。
對於未來的規劃,陳潔盈說,可能會當博士後,從事有興趣的領域,如再生醫學和疾病學領域,計劃會前往英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