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性讨论政策,是不需要把人分成“左右”或“极左极右”的。这样的分门别类,反映的是论者的个人偏好多过客观事实。
法国选举尘埃落定,到处都看到新闻报道说“极右”(far-right)候选人勒庞(Le Pen)落败云云。这篇文章不是要讨论国际政治,而是要探讨,到底什么是“极右”?这个词汇“普及”到中英文任何新闻报纸都在用,而我为什么就不知道“极右”到底是什么呢?于是上维基百科(英文版)查了一下。一看简介,豁然开朗,解答了我的疑惑。
ADVERTISEMENT
维基的简介有三段。第一段是定义:“极右,即在左右政治光谱里的右边,但有别于‘右’,极右比较极端。”是的,“定义”听上去像废话,但却是讨论事情必要的前奏。
第二段描述“性质”,上面写着:“极右在历史上主要用来描述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但现在还包括新法西斯主义、新纳粹主义、第三位置、另类右翼、优越主义等其他意识形态;极右也指有如下主张的组织:极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仇外、神权、种族主义、恐同性恋、恐跨性别、反动。”
该段只有第一句话是常人可以理解的事实,历史上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证。
第三段描述“后果”,上面写着:“当极右主义者认为‘别的’族群比他们低劣,或认为自己的身分或文化受到挑战,他们就有可能会实行政治压迫、政治暴力、种族同化、种族清洗、种族灭绝的政策。”
所以,法国出了一个继纳粹德国之后的法西斯主义者并且获得法国41%选民的支持吗?这表示法国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法西斯主义者吗?不见得吧。
勒庞的“极右”形象应该源自于她对法国社会上信奉伊斯兰的新移民的态度和主张的政策有关。这样你就可以说她是“种族主义者(racist)”或者进一步发明“恐伊斯兰(islamophobia)”这种说法,然后你就可以说她“有可能会实行政治压迫、政治暴力、种族同化、种族清洗、种族灭绝的政策”。
但她也在政治纲领说得很清楚,她的主张是“法国人的法国”,即对法国人增发福利,对穆斯林移民会加强管制,并且禁止一些伊斯兰教义在法国社会通行(比如不准在公共场所戴头巾)。这些,和“极右”纳粹德国摆明车马要杀完犹太人,有天壤之别。
这些那些所谓“极右”的政策,看在马来西亚人眼里,却是多么熟悉——我们这个国家,向来有的是族群保护政策,主张民族主义的一大把,主张宗教保守主义的一大把,但谁又是“极右”?政府和政客常常祭出“族群和谐”的旗帜,实行各种优先或歧视政策,没有明讲,所以不是“极右”,于是就可以接受了吗?
我们当然可以说,有这些主张的人都是“右”或“极右”,但是这样说又比起直接讨论具体的教育政策、族群政策、或宗教政策有什么好处呢?反而,当我们习惯把不同想法的人归类分边,我们就会慢慢习惯把一切不符合自己喜好想法的人归类到对立的另一边,而不去关心厘清和分析客观事实。
要理性讨论政策,是不需要把人分成“左右”或“极左极右”的。这样的分门别类,反映的是论者的个人偏好多过客观事实。讨论事情着重的是后者——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实际的想法、思维、或政策,才对整体社会达成共识有益。肤浅的分门别类甚至会为祸社会,左右人的思想和情绪,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这也会导致如下吊诡的结果:当我们反对一项“极右”政策的时候,我们或明或暗地在支持另一项“极右”政策。比如说:明的,当我们反对被同化的时候,等于是要加强自身的身分认同,这跟主张同化的人要加强自己的身分认同,没有不同;暗的,就算我们主张大爱包容,两边都不同意,我们还是要反对一些具体的思想或政策,而这样做的客观效果都是让另一项“极右”壮大。
试想,我们的国民教育系统是打着大爱包容的旗帜的,但政府还允许华文教育保持自己的一套体系。要是哪一天政府忽然说华文教育拒绝国家的大爱包容政策,主张“极右”的民族主义,我们又反驳得到吗?结论是:要实现真正的大爱包容,最好不要随意将不同意见的人分门别类。
本文关于“极右”的讨论是基于维基百科的资料。有人说维基百科算不上学术,这是10年前我读大学时的说法了。也是当年,我亲眼看过一位经济学教授撰写维基百科的某个条目,我也亲眼见过读物理学博士的学长上维基百科查物理学的基本知识。谁说维基百科不学术?今天风水轮流转,有越来越多学者主张多用维基百科,认为维基百科的资料是可靠的。
无论如何,我认为,学不学术根本无关紧要,能不能传达真理和解答疑惑,才是重要的。古谚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不是老师不重要,重要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达致后者,人人可以为师矣。
维基百科有关“极右”的条目,读完让人更加不能理解何谓“极右”。这就是了!
“极右”这个概念是“学者”的想像之物,看不到摸不着,无从验证,空空如也,所谓“学者”可以尽情描绘各自的“极右”。这是哪门子学问?可怕的是,这些概念都有“学术根据”,有大学教授在研究,开堂授课,著书立说。只能说,这是学术发展的悲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