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西方古典音樂的人,一定不會不認識巴赫(或譯巴哈,1685-1750年),可是專門研究巴赫音樂,還為巴赫製作紀錄片和翻譯傳記的人,在馬來西亞應該就只有陳子虔一人。
陳子虔除了有豐富的指揮經驗,也曾經在美國和本地大學的音樂系任教。對於本地音樂教育還有西方古典音樂,這些年他都有深刻的觀察和體會,他覺得要改變很不容易,只能帶著冒險精神,盡力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但不敢奢求真能改變什麼。
ADVERTISEMENT
在本地,西方古典音樂始終無法響徹社會各個角落,更別說要民眾自掏腰包一窩蜂去聽音樂會。然而,多次在國內外指揮音樂的陳子虔,印象最深刻的音樂會不是發生在國外,而是2019年柔佛麻坡的一場音樂會。
那場音樂會是馬來西亞巴赫節合唱與管弦樂團呈獻的《聖馬太受難曲》,表演長達3個小時,而且是以德語演繹,總共要賣800張票。出乎意料的是,800張門票在表演前一個星期售罄,反應比吉隆坡場還熱烈,他心想怎麼可能?那些買票的聽眾會不會只是湊湊熱鬧,然後趁中場休息時溜走?結果演出當天,趁中場休息時離開的只有4個人,其餘聽眾都繼續捧場,而且表演結束後,指揮和樂手難擋聽眾的熱烈喝彩,總共謝幕了5次。
但這還不是最讓他感動的事,他最感動是表演結束後,同事傳來一張截圖,截圖內容是一位佛教徒聽眾在臉書寫下的觀後感,指他看了演出後,才發現自己過去對於耶穌受難事蹟瞭解得太膚淺。當然,這場音樂會並沒有改變這位聽眾的宗教信仰,但麻坡一個小地方的聽眾居然靠著中英字幕聽懂300年前的一個德語作品,陳子虔心想,“我們有些事情應該是做對了”。
從音樂會、紀錄片、傳記到網站
陳子虔2015年創辦馬來西亞巴赫節,那時候他其實還在美國修讀音樂博士,趁暑假回國籌辦這項音樂盛事。不難猜想,當時有很多質疑的聲音,比如“在馬來西亞,巴赫音樂那麼小眾,你確定會有人來聽嗎?”但馬來西亞巴赫節終究還是搞起來了,由他指揮的合唱與管弦樂團還受邀在2020年到德國萊比錫巴赫節演出,無奈因為冠病疫情阻擾,馬來西亞巴赫節才沉寂了下來。
儘管如此,過去兩年他依然像個虔誠的佈道者,從不同方面推廣巴赫的音樂。他到德國拍攝《追蹤巴赫》紀錄片,為德國巴赫學者米凱爾·茂爾的著作《巴赫圖文傳記》翻譯成中文,目前正協助德國萊比錫巴赫檔案館製作中文網站。2022年1月,萊比錫巴赫檔案館授予他“資深院士”頭銜,這項榮譽宛如巴赫鐵粉的官方認證。
不過,如果你以為他是那種從小喜歡巴赫音樂的人,那就錯了。他雖然從9歲開始學音樂,但是直到修讀碩士的最後一個學期,他才突然開竅似的鑽入巴赫的世界,推翻自己小時候覺得巴赫古板沉悶的刻板印象。
真正愛上音樂後才能從中尋寶
他在美國生活的十多年裡,除了升學還曾經在大學教課。冠病來襲前他回到馬來西亞,曾在私立大學音樂系兼職教課,及為獨中音樂老師提供訓練。
從他對本地教育的觀察,他認為本地教育從以前到現在都偏重於教導事實,而不是教學生思考,以致於學生也許很擅長陳述事實,卻不見得會解釋“為什麼”及解決問題。偏偏音樂是一種很需要想像力的藝術,如果死守方程式就不會有突破,這是學音樂的人必須警惕的一點。
另一方面,他覺得本地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漸漸走向“不是老師覺得學生需要什麼而去安排課程,而是學生想要什麼,老師去迎合學生”。比如說,學生嫌以前的歌過時,老師便順他們的意,教他們唱他們想唱的歌。問題是,老師之所以是老師,是因為老師比學生懂得更多,應該知道要把學生帶去哪裡,難道凡事要像做生意那樣“以客為尊”?無論如何,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馬來西亞,他以前在美國教書,就已經察覺音樂教育有這樣的趨向。
這些年來,他還發現一點,就是有些音樂人原本幹得還不錯,幾年後突然說不喜歡音樂了,他納悶喜歡音樂的人,難道會真的突然不愛了嗎?
他猜想,這些人興許從一開始就沒有愛上音樂,多半是身邊親友說“你很有才華,你應該學音樂”,他們才會去走音樂這條路。可是當他們越走越深入,聽到越來越多真實的專業評價,他們才驚覺自己好像沒有親友以前所說的那麼厲害,這時候萬一定力不夠就會很容易崩潰。換句話說,如果把學音樂的成就感寄託在別人的肯定,那是相當危險的事。但如果真正愛上音樂,並且從音樂裡發現寶藏,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便無關緊要了。
音樂家也是要吃飯的
可是,單憑一股熱忱就可以克服所有困難嗎?未必,因為在古典音樂這個圈子,還是有許多現實面必須認清,他本身就曾經領教過,例如以前還在國外深造時,常有人對他說“子虔,你一定要回來,馬來西亞很需要你這樣的人才”云云,可是當他真的回來開音樂會,講這些話的人卻從來沒出現在他的音樂會。
心酸的事還有好多,他感嘆現在的文藝活動雖然好像越來越多,可是出錢支持這些活動的人大多數還是圈內人,“長遠來說這不是很健康,因為我們藝術家也是需要人養的。”
二三十年前,他已聽過一些前輩說:“我們不要在意錢,有得唱就已經很好了,收到錢的話我們平分,收不到的話我們一起分擔。”現在2022年,他覺得情況似乎沒有太大改善。
他認為事情不應該這樣,這種模式應該被打破,所以從2015年創辦馬來西亞巴赫節以來,他就堅持所有表演的人,無論演唱的或是演奏的都一定有報酬,不應該說什麼“看在朋友份上,你免費幫我吧!”
當然,因為他這樣的堅持,音樂會的開支很龐大,所以有人質疑有沒有必要那麼講究,說“以前的話,只要這樣那樣就可以開一場音樂會了”。對於這種聲音,他倒想說的是,“可是你以前辜負了多少人?這樣走下去不會進步,因為身邊的人都是免費在幫你做一些東西。”
他的這種堅持不只是體現在籌備音樂會的事上,也體現在待人接物之上。例如這場訪問,他堅持約在吉隆坡五星級的文華東方酒店,理由是他體驗過這裡的食物和服務,覺得好才敢帶人來。他認為辦音樂會的態度也應該是這樣,要給就給最好的觀賞體驗,讓觀眾覺得他們買票進場是值得的,不是為了支持而支持。
架構中文網推廣
目前他正協助德國萊比錫巴赫檔案館製作中文網站,加上預售中的《巴赫圖文傳記》,還有《追蹤巴赫》紀錄片,他希望透過這些媒介,幫助中文圈子的西方古典音樂愛好者瞭解巴赫音樂的最新訊息。
他指出,巴赫(1685-1750年)過世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寡為人知,約百年後孟德爾頌演繹巴赫作品,後人才認識巴赫。但那時候演繹出來的音樂,有別於巴赫那個年代的原來風貌,一直到20世紀,有人開始復古演奏風格,還原巴赫的音樂。這方面研究不斷有新的成果,他希望聽眾對巴赫音樂有更多認識,不只停留在孟德爾頌那個年代的巴赫音樂。
全世界很多人聽巴赫音樂,也有很多人演奏巴赫音樂,“但專門研究巴赫音樂的人其實不多。”他以前沒想過自己會跟巴赫結下不解之緣,但現在既然有這樣的機緣,不如就接下這份使命吧。
對於“巴赫專家”、“巴赫傳道士”這類封號,他敬謝不敏,只敢說自己是巴赫音樂的愛好者,基於分享的目的才熱心宣揚巴赫的音樂。至於別人要不要接受,他無法控制,但他有信心,“如果巴赫可以感動麻坡一位佛教徒,你說他不可能感動其他人嗎?”
陳子虔教育背景:
巴生興華獨中畢業
2005-2009年 美國自由大學音樂學士,主修合唱及鋼琴演奏
2010-2012年 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音樂碩士,研究指揮
2014-2017年 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音樂博士,研究指揮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