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6日訊)我國電子競技業界人士和選手呼籲政府,可以考慮進一步通過政策和教育雙管齊下,改變社會大眾對電競產業的偏見,進而推廣我國電競產業的發展。
電競產業產生的經濟效益增長迅速,甚至已被納入體育競賽,其中目前在越南河內舉辦的第31屆東南亞運動會,我國就派出了7支隊伍、共47名實力堅強的電競選手征戰5個遊戲項目,放眼在本屆賽會摘下銀牌。
ADVERTISEMENT
然而,即便電競在2019年就被東運會納入賽事項目,但國人特別是家長普遍對它的理解甚少,甚至帶有偏見,這不僅耽誤選手開拓職業生涯,也將拖累我國電競的整體發展。
黃登鑫:社會壓力令人卻步
電競教練黃登鑫在接受馬新社電視華語新聞訪問時表示,我國社會目前對電競的觀感,猶如5至10年前的臺灣,對這個職業的期望非常不看好。
“所以,在人口基數相對少的情況下,大家不支持這項運動,即使你真的有天份,或是真的想玩,父母、各種社會壓力也會讓你沒辦法堅持下去。”
王家健:非荒廢學業沒用行業
對此,電競領隊王家健則呼籲政府,應該要在教育方面做更多的宣傳,讓包括父母在內的更多人去了解,電競並不是一個荒廢學業或是沒有用的行業。
他指出,政府從2015年起承認電競是一個體育項目後就已積極推廣,且有在為選手提供一些更好的環境、為他們爭取更好的福利,以在國際舞臺拿到更好的成績。
“而且電競對生理條件的要求相較傳統體育項目來得少,能夠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積極發展,將電競開發成我國另一項引以為傲的體育項目。”
黃耀進:障友也能參與
SEM9 Holding電競公司執行長黃耀進則表示,與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羽球、足球、籃球相比,電競在體力方面沒有太高標準的要求。
“當你提到羽球,我們國家能夠有多少個拿督李宗偉?足球、籃球也面對一樣的問題,這些專業的體育項目只開放了一個小空間,讓最好的人選較勁。
“但電競對體力沒有太高標準的要求,所以這也為許多無法參與體育項目的人開啟了另一扇大門,就算是身障人士也能夠參與,透過電競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電子競技並非玩物喪志 ”
選手憑實力贏得認同
電子遊戲一直以來予人玩物喪志的刻板印象,讓家長擔心孩子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因此不少電競高手一開始都是偷偷參加電競比賽,而他們的這些經歷,幾乎是大多數電競運動員的真實寫照。
數名電競選手在憶述從玩家到成為選手的心路歷程時,皆指出要打開父母的心房著實不易,而他們大多數都是通過努力不懈,一次又一次證明自己的決心,讓父母見證自己的成就,才最終贏得認同。
曾打上游戲排名前20名的林友祥,當初就是覺得父母很反對,因此才瞞著父母從柔佛新山搭巴士北上首都吉隆坡參賽。
“最主要是要讓他們接觸這個遊戲,可是讓他們接觸這個遊戲本身就很困難,所以唯一能讓他們改觀的,就是讓你自己覺得這個遊戲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這樣,你就有辦法證明給你的父母或者朋友看,做了這個行業後變得更好,不像別人想象中那麼頹廢,這應該就是最好的證明了。”
李凱文也說,父母從一開始也希望他讀好書,畢竟這是一條最安全、保險的出路,直到有一次他與父母一起到比賽現場,聽到比賽的歡呼聲、看見選手們面對遊戲時認真的態度之後,就開始改觀。
他指出,一旦成為職業運動員,電競就不再是悠閒娛樂,而是每場比賽都必須全力以赴;而想要贏,刻苦的訓練過程就不在話下,還要與隊友培養十足的默契,過程絕不比傳統體育簡單,堅毅自律、卯足全力,缺一不可。
謝思彬則坦言自己在畢業後也和很多人一樣陷入不知道要做什麼的迷茫,但自從有一天看到電競教練Mushi(蔡宜風)在電視上比賽的畫面時,他就告訴自己要做到像對方那樣。
需具備天賦努力自律
他說,電競選手須具備幾項重要的條件,包括天賦、努力和自律。
“跟你說9時起床,就得起床,下午1時開始訓練,就得訓練。不能打其他的遊戲,就是不能,如果你想贏得比賽,就是得這麼自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