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國吃蔬菜,不是水烚就是打成糊狀,不然就是涼拌、沙拉;回國當然來個重口味:即刻想到馬來風光。
ADVERTISEMENT
少時偏激,不是很喜歡“馬來風光”這個菜名,感覺隱含對南洋“番地”貶意。這種異國風情的菜名,肯定不是本地人手筆。靈感或來自韋瀚章的:“一片蔚藍天空,飄著海洋的風那微微風,吹得我們樂呀樂無窮,像在那夢中。看那腥紅落日,映著海水在動在飄飄動,看那椰樹默立在靜中,是多麼生動。”
那是當年封閉大陸對東南亞刻板但美麗的憧憬吧。個人還是喜歡王粵生寫〈檳城豔〉的旑妮:
“馬來亞春色綠野景緻豔雅,椰樹影襯住那海角如畫。”俗豔得來寫實立體,旅遊局怎麼不用?藍花飯、黃姜魚、紅咖哩雞、大綠大紫娘惹糕,這就叫檳城豔套餐吧。
故事拉回主線:早期,北馬不叫馬來風光,叫峇拉煎蕹菜。這是閩系方言稱法。粵系叫馬來盞蕹菜。不知是海外遊客還是外來流行文化侵略,原名大家慢慢忘記,南北馬難得默契,大家一起風光了起來。
中港臺華人搞不清什麼是峇拉煎,以為和蝦醬一樣,所以說這道菜本名蝦醬空心菜。蝦醬是醬、膏狀的重口味醬料,慘紫色,罐裝;香港大澳產的最好。我們的峇拉煎是一磚磚,東馬也有一條條的,要烤香才可入饌。也有某名家說是蝦膏。我們的蝦膏是吃豬腸粉和亞三叻沙才出動的。
空心菜是中國和臺灣叫法,就奇怪後者怎麼不改個名字去中國化。其實蕹菜別名應菜,合閩語口音,有關當局可以考慮。香港叫通菜就沒問題了。個人喜歡另一別名“無心菜”。
老母在世時,外食不會叫這道菜。自小就被告誡吃蕹菜會抽筋。後來查了各種食療資料,沒這個說法,倒說可清熱解毒,利尿止血。愛登山或長跑劇烈運動的都應該知道,抽筋其實是身體流汗脫水後,缺少鹽分造成的。
當年有一說法,因為菜莖中空,所以特別骯髒,含泥沙外,某某還吃過水蛭或蚯蚓之類的。當年更有繪聲繪影某大炒檔吃到狗蚤的慘烈版本。還好那是沒有社交媒體的年代,不然江湖就有番腥風血雨熱鬧。
好吃的峇拉煎蕹菜,不會死鹹死辣。菜嫩色綠,清翠明朗,絕不烏天暗地。帶幾粒鮮美中型蝦仁,上桌一陣熱氣襲人,彷彿還聽到呼呼熊熊烈火。
這道菜家裡炒不出來的。除非你家是大炒店。外食別叫什麼油菜啦,那是MCO+DIY求生版;廚房壁虎看了幾遍,都會弄了,何苦辜負大炒師傅30年功力?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