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存在於我們的DNA裡(Liberty is in our DNA)。”烏克蘭駐馬大使奧歷山大(Olexander Nechytaylo)說得篤定、真切,而遠方戰火未熄,聽來還有一絲悲壯。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經超過兩個月。幾個世紀以來,烏克蘭這片土地雖然分分合合,卻依舊孕育屬於自己的國族認同,建立自己的國家。如今,這個獨立主權國再一次面臨挑戰……
ADVERTISEMENT
奧歷山大相信,自由是普世價值,不是烏克蘭人才特別嚮往追求。每個人都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有房子,安心送孩子上學,希望孩子的生活比上一代更好。“可往往只有失去時,你才會發現自由的存在,它就像空氣。”
烏克蘭駐馬大使奧歷山大說了一段少時往事:
中學7年級時,他到鄉下祖母家過暑假。他不怎麼愛吃,結果東西沒吃完,被祖母訓了一頓,“很多人經歷飢餓磨難,就連我們家族也曾有人餓死啊!”祖母提到一個他從沒聽過的特別詞彙“大饑荒”(Great Famine),說是1932、1933年烏克蘭曾發生大饑荒。已經上高中的奧歷山大在學校課本里從沒學過歷史上有這麼大件事,祖母只是應答“過去就讓它過去。”
開學後,好奇的奧歷山大詢問歷史老師為什麼從來沒學過什麼“大饑荒”。老師先是一愣,又壓低聲問他從哪裡聽來的。
“是我祖母告訴我的。”
“拜託,以後別在學校歷史課提到這個詞!”
不死心的奧歷山大下課後繼續去找老師,他最喜歡的老師怎麼突然變個樣。老師嚴厲地告訴他,“如果你再提起這個詞,KGB(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會把你列入黑名單,你永遠不能進入大學。這是政府禁止的課題,不許討論。”
那個少年奧歷山大,現在西裝筆挺地坐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市中心,以烏克蘭駐馬大使的身分說起少時活在蘇聯時代的經歷。重提往事,他說:“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脫節’,我們被教育的,和國家正在發生的其實是脫節的。”
那種雙重的資訊、假象,讓奧歷山大非常好奇,開始尋找更多答案。當時沒有網絡,烏克蘭又是蘇聯成員國,很難找到獨立、可靠的資訊。他開始收聽英國廣播公司、德國的自由電臺,發現世界遠比在學校被教導的來得大。那時是1987年。
1988年,蘇聯時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推動開放政策,取消審查制度,很多資料得以解密。奧歷山大找到了大饑荒的相關資訊,當時共有700萬人死去。“那是一場人造饑荒,並非天災所致。”時任領導人史達林實施農業集體化,農作物、田地全部收歸公有,民眾沒有糧食,國家另一方面積極推動重工業。這場饑荒造成眾多烏克蘭人死亡,卻一直是當地的禁忌,不能被提起。
1990年,奧歷山大已進入基輔大學,積極參加學生示威運動,“我們相信烏克蘭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應有自己的權益。”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終於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身陷戰火──無法逃開的歷史宿命
烏克蘭國旗上籃下黃,藍色不是常見的海軍藍,而是活潑亮麗的天空藍。奧歷山大解釋,那正是代表天空;黃色則代表麥田、向日葵田,兩者是烏克蘭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於是腦海浮現萬里無雲的藍天與金黃色麥田一線分明,是一片美麗的國旗。
地處歐洲大陸最東邊,烏克蘭南臨黑海,是歐亞東西兩側的要塞地帶。首都基輔(Kyiv)有超過1500年的歷史,相傳建城的是三兄弟,以老大“基伊”(Kyi)命名。基輔沿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而建,被譽為“東歐文明搖籃”。
奧歷山大展示辦公室裡的一幅畫,點出其中建築風格——教堂上方是圓頂,圓頂上還有十字架。“傳統上,烏克蘭是亞洲、歐洲和中東商人的必經之處,是文化交融的地方,這反映在我們的建築物上。”
地理位置優越、天然資源豐富,讓烏克蘭長期以來捲入不同戰爭。奧歷山大解釋,不只是進行中的俄烏戰爭,烏克蘭的土地好幾世紀以來一直被不同的帝國、強權割據,例如奧匈帝國、波蘭——立陶宛聯邦。“她一直是不同文化、國家利益的戰場,花了幾個世紀才成為真正獨立的主權國家。”
奧歷山大認為,追求自由這股信念,很早就根植在烏克蘭人的思想裡。“烏克蘭最早的憲法立定於1710年,比美國還要早,而俄羅斯的農奴制度是1861年才取消的。”
來到當代歷史,烏克蘭第一次嘗試獨立是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後,芬蘭、波蘭和烏克蘭脫離沙俄宣佈獨立,隔年1918年受布爾什維克黨承認獨立。只是短短几年,種種複雜因素,烏克蘭於1922年加入蘇聯,成為加盟共和國。“烏克蘭高度自治,很多人不知道1945年二戰結束後,烏克蘭其實是其中一個聯合國創辦成員。”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才成為真正獨立的主權國家,成為中立國,簽署《核不擴散條約》(NPT)去核化。
奧歷山大強調,漫長曆史上,烏克蘭從未入侵其他國家,或破壞任何國家的利益。“相反地,如果有人侵佔我們,就像現在這樣,我們一定會起來抗爭。這麼多年,好幾個世紀以來,沒有人能夠打敗我們。”
不管付出多大代價,絕不放棄自己的國家
難以想像戰爭現況,那裡的人怎麼度日,遠在馬來西亞過著平常日子的我實在同理不來。“我也沒想過會發生戰爭。”奧歷山大說,祖父母曾提起過去戰爭的事蹟,雖然可以試著理解,卻難以想像。1991年獨立也是人民用很文明的方式爭取。在他看來,對很多烏克蘭人而言,現今這場大規模的戰爭,是誰也從來沒想過的。“我們好像把和平當作理所當然,不用特別爭取。”
烏克蘭現有1100萬人流離失所,是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人道危機。奧歷山大重複,從來沒想過戰爭會在他有生之年,發生在他的國家。“這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孩子、房子,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我們是不會放棄自己的國家的。”
他說,從來沒有一個帝國主義戰爭能成功,例如美國入侵越南、伊拉克和阿富汗,卻不曾打敗那片土地上的人。馬來西亞也一樣,他說,就連大不列顛帝國最後也是得離開,“他們是無法征服在地人的。”談到保衛國土,奧歷山大認為,不管要付出多大代價,其實是無法選擇的。
應以文明方式解決,而不是開戰
烏俄衝突可以追溯到更早,2014年克里米亞及頓巴斯戰爭。7月17日,馬航MH17班機飛過上空時,被一枚山毛櫸導彈擊落,機上298人全數罹難。“我任內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確保所有戰犯都能繩之以法。”
烏克蘭駐馬大使館的佈告欄上,就貼上這起事故,以及3名俄羅斯、1名烏克蘭分離主義分子的照片。海牙國際法庭的法律程序還在進行,奧歷山大希望今年底或明年初能有判決,相關人士能被判罪。
2016年上任後,他曾和MH17罹難者家屬會面。“家屬需要一個了結,這樁悲劇必須找到答案,誰做的?為什麼?誰按下按鈕?誰下的命令?我們需要答案。”
談回烏俄戰爭,問烏克蘭駐馬大使,馬來西亞人該如何檢視這場戰爭?“我認為不能只視為烏俄兩國的戰爭,而應視之為國際秩序的問題,這和世界各國都有關係。”奧歷山大義正詞嚴,如果允許一個國家違反國際法,在另一個國家上強用自己的規則,那就破壞了二戰後確立的世界秩序。
他強調,聯合國成立來是為了防止衝突或戰爭,國際法的基礎也承認不管大國小國都是平等的,“大國不應該享有更高權利。”而馬來西亞在1983年就譴責美國侵略格林納達,還有後來入侵巴拿馬、伊拉克、阿富汗。他認可馬來西亞官方立場很一貫地站在國際法這邊。
“已經是21世紀了,戰爭不應該發生。”他相信文明解決的方式,例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白礁島主權之爭。“如果國際糾紛無法解決,那就上國際法庭,這才是文明的方式,不是輕易攻擊對方。”
相關報道:
【烏克蘭自由之戰/01】身處異鄉心繫祖國,烏克蘭人沉重迎復活節
【烏克蘭自由之戰/02】“歷史不斷重複,我們一直為自由而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